两马 [liǎng mǎ]
1. 指国马与公马。国马,民间所出之马,供往来之用;公马,官家所给之马,供公家运输和军队使用。
两马 引证解释
⒈ 指国马与公马。国马,民间所出之马,供往来之用;公马,官家所给之马,供公家运输和军队使用。参阅 清 焦循 《孟子正义》卷十四。
引《孟子·尽心下》:“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赵岐 注:“两马者,《春秋外传》曰:‘国马足以行关,公马足以称赋。’”
朱熹 集注:“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説相承如此。”
两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封轺传释义:汉 制,凡受朝廷征召者乘坐公家马车,皆持一尺五寸长的木制传信,有御史大夫封章,以为凭证。 轺传两马,一马一封,故谓之一封轺传。
- 2.
两服释义:古代用四匹马牵引的车驾,中间夹着车辕的两马称为两服。
- 3.
中乘释义:⒈两匹马驾的车。《左传·哀公十七年》“良夫 乘衷甸,两牡”唐 孔颖达 疏:“甸即乘也……衷,中也。盖以四马为上乘,两马为中乘。大事驾四,小事驾二,为等差故也。”⒉中等的马。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 天闲,以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闕。”⒊宗教名词。佛家以“缘觉乘”为“中乘”,道家以“洞玄部”为“中乘”。详“三乘”。
- 4.
并驾释义:⒈两马并驰。⒉犹言并驾齐驱。
- 5.
并驱释义:两马并进,比喻齐头并进。
- 6.
掉鞅释义:⒈本谓驾战车入敌营挑战时,下车整理马脖子上的皮带,以示御术高超,从容有馀。后泛指从容驾驭或掌握战斗的主动权。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轡,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杜预 注:“掉,正也;示閒暇。”宋 岳珂《桯史·郭倪自比诸葛亮》:“予生西陲,如 斜谷、祁山,皆狭隘,可守而不可出;岂若得平衍夷旷之地,掉鞅成大功,顾不快耶!”⒉喻从容显示才华。唐 李商隐《为裴懿无私祭薛郎中文》:“乡塾掉鞅,文林励戈。”清 钱谦益《袁祈年字田祖说》:“自 公安 之三 袁 以才名掉鞅艺苑,而其子弟之英妙
- 7.
断鞅释义:砍断马鞅。鞅,夹贴在马颈两旁的皮条。《左传·襄公十年》:“齐侯 驾,将走 邮棠。太子与 郭荣 扣马,曰:‘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轻,轻则失众,君必待之!’将犯之,太子抽剑断鞅,乃止。”杨伯峻 注:“太子砍断马鞅,则居中两马与衡离,不能持车矣。”后用作强谏之典。唐 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乃有泣血碎首牵裾断鞅者,皆以进议见拒,恳诚激忠,遂至发愤踰礼而不能自止故也。”宋 范仲淹《从谏如流赋》:“万乘之主,纳贤以虚,七人之职,竭节而居,又何烦於断鞅,岂有悔於观鱼。”宋 陆游《曾文清公墓志
- 8.
衔持释义:相持;对持。《三国志·魏志·董昭传》:“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以马为喻也。两马欲相踶啮,既加之衔勒,两不能动矣,而欲鬭之气未衰,相对衔持,则两虽跳梁,力必自敝。”《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若维征行,衔持 河 右,臣当帅军为 维 镇继。”
- 9.
衷甸释义:亦作“衷乘”。 古代指两马一辕的卿车。甸,通“乘”。《左传·哀公十七年》:“良夫 乘衷甸,两牡。”杜预 注:“衷甸,一辕,卿车。”陆德明 释文:“甸,时证切。”孔颖达 疏:“甸,即乘也。四丘为甸,出车一乘,故以甸为名,是古者乘、甸同也……兵车,一辕而二马夹之,其外更有二驂,是为四马。今止乘两牡,而谓之衷乘者,衷,中也,盖以四马为上乘,两马为中乘。大事驾四,小事驾二,为等差故也。”《周礼·地官·小司徒》“四丘为甸”汉 郑玄 注:“甸之言乘也,读如衷甸之甸。”
- 10.
连环马释义:⒈以甲裹马,并把甲马用铁环连结起来对阵。 ⒉象棋对弈中,一方的两马成互相连络、保护之势。如一马为对方所吃,另一马可反吃对方。
- 11.
重马释义:⒈肥硕的马。⒉怀孕的马。⒊古驿使一人用两马,故称。
- 12.
马蹄银释义:指银元宝。 形如马蹄,故名。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三:“另外又在我们那位顶有钱的瘟猪贩子出身的族曾祖那里借来二百两马蹄银来做资本。”
- 13.
马靳释义:指马身前部。靳,古代车上夹辕两马当胸的皮革。
- 14.
骊驾释义:两马并驾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