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同学 同学的意思
tóngxué

同学

简体同学
繁体同學
拼音tóng xué
注音ㄊㄨㄥˊ ㄒㄩㄝ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óng tòng,(1)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组词】: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3) 和,跟。【组词】:同流合污。(4) 姓。 ◎ 〔胡同〕见“胡”。

xué,(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组词】: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例句】:学校(简称“学”或“校”)。学院。学府。中学。大学。上学。(3) 掌握的知识。【例句】:学问(简称“学”)。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学位。学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学。治学。学识。博学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组词】:学说。哲学。数学。小学(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基本含义

同班同学、同年同学

同学的意思

同学 [tóng xué]

1. 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的人。

同学不同班。
甲乙同学。——清·周容《芋老人传》

[ schoolmate; fellow student; ]

2. 对在校学生的通称。

张颖同学你来表演。

[ comrade; a form of address used in speaking to a student; ]

同学 引证解释

⒈ 同师受业。

《庄子·知北游》:“妸荷甘 与 神农 同学於 老龙吉。”
《周书·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 高祖 同学。”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审勘得 白云娥 与 任宜男 者,居本比邻,幼而同学。”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此曰同学,盖谓同学于 鳩摩罗什 也。”

⒉ 同师受业的人。

《汉书·萧望之传》:“復事同学博士 白奇,又从 夏侯胜 问《论语》、《礼服》。”
唐 司空曙 《题暕上人院》诗:“更説本师同学在,几时携手见 衡阳 ?”
清 孙枝蔚 《寄乡中旧游》诗:“混跡鱼盐别草莱,寄言同学莫相哀。”

⒊ 清 代严禁文人结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称呼,于是文人之间改称同学。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刺称同学》:“自前 明 崇禎 初,至本朝 顺治 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后忽改称同学,其名较雅,而实自 黄太冲 始之。

太冲 《题张鲁山后贫交行》云:‘……社盟谁变称同学,惭愧 弇州 记《不觚》。’自注云:‘同学之称,余与 沉眉生、陆文虎 始也。’”

⒋ 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冰心 《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

⒌ 对在校学生的通称。

刘心武 《班主任》:“尹老师 忽然想起,赶紧告诉 张老师 :‘我刚从他们楼里出来,听我那班里一个同学说, 谢惠敏 跟 石红 吵了一架。’”


国语词典

同学 [tóng xué]

⒈ 同师受业。

《庄子·知北游》:「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
《周书·卷四〇·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高祖同学。」

⒉ 同师受业的人。

如:「我们是大学的同班同学。」

同窗 同砚


同学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同砚释义:语本《汉书·张安世传》:“彭祖 又小与上同席研书。 ”研,通“砚”。后因称同学为同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好在我们同砚,彼此不必客气。”《恨海》第四回:“我与他若是向不相识的,倒也罢了;偏又是从小同居同砚过的。”
    • 2.
      同窗释义:⒈同时在一个学校学习:同窗三载。同窗好友。⒉同时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他是我旧日的同窗。

同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路走好释义:常用俗语,常常用于长辈对晚辈或者同学之间相互祝福。
    • 2.
      东方法眼释义:综合性原创法律网站:法学论文、法治评论、法律咨询、审判案例、法律法规、司法考试、法律博客、法律网址、法学同学……。
    • 3.
      中学生守则释义:中国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1981年8月正式颁布。共十条: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十、诚
    • 4.
      义务释义:⒈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例如服兵役(跟“权利”相对)。 ⒉道德上应尽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帮助学习差的同学。⒊属性词。不要报酬的:义务劳动。义务演出。
    • 5.
      书友释义:⒈对书贾的尊称。⒉犹同学。
    • 6.
      书物释义:指书籍和跟书籍有关的物品。 《后汉书·独行传·戴封》:“时同学 石敬平 温病卒,封 养视殯敛,以所齎粮市小棺,送丧到家。家更敛,见 敬平 行时书物皆在棺中,乃大异之。”
    • 7.
      二月释义:⒈2月是阳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⒉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 8.
      互让释义:彼此谦让:同学之间要互让。
    • 9.
      交互释义:⒈互相:教师宣布答案之后,就让同学们交互批改。⒉替换着:他两手交互地抓住野藤,向山顶上爬。⒊相互联系交流:实现人机交互。
    • 10.
      交口称誉释义:大家同声称赞。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交口荐誉之。”《元史·王利用传》:“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 11.
      亲近释义:⒈(双方)亲密;关系密切:这两个小同学很亲近。⒉(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他热情诚恳,大家都愿意亲近他。
    • 12.
      他们俩释义:他们两个人。如:他们俩是小学同学,很要好。
    • 13.
      任子释义: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授予官职。《汉书·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驁,不通古今……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子弟以父兄任为郎。”宋 苏洵《上皇帝书》:“夫所谓任子者,亦犹曰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云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乙未,詔:‘自今五品以上官任子,止赐同学究出身,依例赴选集,不得滥授摄官。’”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汉选士之法》:“大抵任子多为郎,以为太子洗马。”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叫做‘任
    • 14.
      倚仗释义:靠别人的势力或有利条件;依赖:倚仗权势。不要倚仗力气大欺负小同学。
    • 15.
      割席释义:《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三国时有管宁、华歆(xīn)两人,本是合坐在一张席上读书的同学,后来华歆不专心读书,管宁就同他割席分坐。 后人就以“割席”指朋友间的绝交。
    • 16.
      勉励释义:劝人努力;鼓励:互相勉励。老师勉励同学继续努力。
    • 17.
      去思释义:谓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语出《汉书·何武传》:“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託,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宋 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广陵 尝得明公镇抚,民俗去思未远。”郁达夫《留别同学》诗:“鲁君 不解封 东岳,莫立丰碑作去思。”
    • 18.
      双百方针释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中国共产党指导科学发展,促进文艺繁荣的方针。1956年由中共中央正式确立。“百花齐放”指艺术上的不同形式、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发展。双百方针的基点在于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科学民主,提倡在文艺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辩论、创作、发表意见、坚持和保留个人看法以及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
    • 19.
      取闹释义:⒈(跟人)吵闹;捣乱:无理取闹。⒉对人开玩笑;取乐:不该拿有残疾的同学取闹。
    • 20.
      叙旧释义:(亲友间)谈论跟彼此有关的旧事:老同学一见面就叙起旧来了。

同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路走好释义:常用俗语,常常用于长辈对晚辈或者同学之间相互祝福。
    • 2.
      东方法眼释义:综合性原创法律网站:法学论文、法治评论、法律咨询、审判案例、法律法规、司法考试、法律博客、法律网址、法学同学……。
    • 3.
      中学生守则释义:中国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1981年8月正式颁布。共十条: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十、诚
    • 4.
      义务释义:⒈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例如服兵役(跟“权利”相对)。 ⒉道德上应尽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帮助学习差的同学。⒊属性词。不要报酬的:义务劳动。义务演出。
    • 5.
      书友释义:⒈对书贾的尊称。⒉犹同学。
    • 6.
      书物释义:指书籍和跟书籍有关的物品。 《后汉书·独行传·戴封》:“时同学 石敬平 温病卒,封 养视殯敛,以所齎粮市小棺,送丧到家。家更敛,见 敬平 行时书物皆在棺中,乃大异之。”
    • 7.
      二月释义:⒈2月是阳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⒉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 8.
      互让释义:彼此谦让:同学之间要互让。
    • 9.
      交互释义:⒈互相:教师宣布答案之后,就让同学们交互批改。⒉替换着:他两手交互地抓住野藤,向山顶上爬。⒊相互联系交流:实现人机交互。
    • 10.
      交口称誉释义:大家同声称赞。 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诸公要人…交口荐誉之。”《元史·王利用传》:“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 11.
      亲近释义:⒈(双方)亲密;关系密切:这两个小同学很亲近。⒉(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他热情诚恳,大家都愿意亲近他。
    • 12.
      他们俩释义:他们两个人。如:他们俩是小学同学,很要好。
    • 13.
      任子释义: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授予官职。《汉书·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驁,不通古今……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子弟以父兄任为郎。”宋 苏洵《上皇帝书》:“夫所谓任子者,亦犹曰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云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乙未,詔:‘自今五品以上官任子,止赐同学究出身,依例赴选集,不得滥授摄官。’”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汉选士之法》:“大抵任子多为郎,以为太子洗马。”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叫做‘任
    • 14.
      倚仗释义:靠别人的势力或有利条件;依赖:倚仗权势。不要倚仗力气大欺负小同学。
    • 15.
      割席释义:《世说新语·德行》记载,三国时有管宁、华歆(xīn)两人,本是合坐在一张席上读书的同学,后来华歆不专心读书,管宁就同他割席分坐。 后人就以“割席”指朋友间的绝交。
    • 16.
      勉励释义:劝人努力;鼓励:互相勉励。老师勉励同学继续努力。
    • 17.
      去思释义:谓地方士民对离职官吏的怀念。语出《汉书·何武传》:“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託,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南朝 梁 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宋 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广陵 尝得明公镇抚,民俗去思未远。”郁达夫《留别同学》诗:“鲁君 不解封 东岳,莫立丰碑作去思。”
    • 18.
      双百方针释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简称。中国共产党指导科学发展,促进文艺繁荣的方针。1956年由中共中央正式确立。“百花齐放”指艺术上的不同形式、风格、流派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发展。双百方针的基点在于发扬社会主义的艺术民主和科学民主,提倡在文艺和科学工作中有独立思考、辩论、创作、发表意见、坚持和保留个人看法以及批评和反批评的自由。
    • 19.
      取闹释义:⒈(跟人)吵闹;捣乱:无理取闹。⒉对人开玩笑;取乐:不该拿有残疾的同学取闹。
    • 20.
      叙旧释义:(亲友间)谈论跟彼此有关的旧事:老同学一见面就叙起旧来了。

同学造句

1.同学们纷纷为班长送行,祝他一路顺风。

2.民族园里丰富多彩的民族表演令同学们一饱眼福。

3.他很有文学才华,上中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4.班上有同学丢东西了,老师利用旁敲侧击的方法,终于找到了班上的第“三只手”。

5.毕业即将离开学校,同学们都互相留下临别赠言。

6.李刚长得五大三粗,经常在放学的路上欺负小同学

7.我和同桌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亲如手足。

8.全班同学众口一词支持李明的行为。

9.大厅里,同学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地参加书法比赛。

10.我们是同学,帮你补课这点小事何足挂齿。

11.毕业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母校。

12.班里订的新图书回来了,同学们争着想先睹为快。

13.同学们兴灭继绝地去参加学校联欢晚会。

14.同学们对他的言过其实、爱出风头等毛病意见很大。

15.老师讲的笑话真逗人,同学们乐得前仰后合的。

16.李老师被同学们前呼后拥地推上了领奖台。

17.老师要求同学们各尽所能,上街为群众做好事。

18.见到班里来的同学,正在家里养病的她不禁喜逐颜开,立即有说有笑了。

19.他好学深思,深得同学的敬重。

20.谷老师安贫乐道,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所以最受同学敬佩。

同学(tongxu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同学是什么意思 同学读音 怎么读 同学,拼音是tóng xué,同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同学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