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tòng,(1)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组词】: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3) 和,跟。【组词】:同流合污。(4) 姓。 ◎ 〔胡同〕见“胡”。
xué,(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组词】: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例句】:学校(简称“学”或“校”)。学院。学府。中学。大学。上学。(3) 掌握的知识。【例句】:学问(简称“学”)。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学位。学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学。治学。学识。博学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组词】:学说。哲学。数学。小学(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
1. 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的人。
例同学不同班。
甲乙同学。——清·周容《芋老人传》
英[ schoolmate; fellow student; ]
2. 对在校学生的通称。
例张颖同学你来表演。
英[ comrade; a form of address used in speaking to a student; ]
⒈ 同师受业。
引《庄子·知北游》:“妸荷甘 与 神农 同学於 老龙吉。”
《周书·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 高祖 同学。”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审勘得 白云娥 与 任宜男 者,居本比邻,幼而同学。”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此曰同学,盖谓同学于 鳩摩罗什 也。”
⒉ 同师受业的人。
引《汉书·萧望之传》:“復事同学博士 白奇,又从 夏侯胜 问《论语》、《礼服》。”
唐 司空曙 《题暕上人院》诗:“更説本师同学在,几时携手见 衡阳 ?”
清 孙枝蔚 《寄乡中旧游》诗:“混跡鱼盐别草莱,寄言同学莫相哀。”
⒊ 清 代严禁文人结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称呼,于是文人之间改称同学。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刺称同学》:“自前 明 崇禎 初,至本朝 顺治 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后忽改称同学,其名较雅,而实自 黄太冲 始之。
引太冲 《题张鲁山后贫交行》云:‘……社盟谁变称同学,惭愧 弇州 记《不觚》。’自注云:‘同学之称,余与 沉眉生、陆文虎 始也。’”
⒋ 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引冰心 《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
⒌ 对在校学生的通称。
引刘心武 《班主任》:“尹老师 忽然想起,赶紧告诉 张老师 :‘我刚从他们楼里出来,听我那班里一个同学说, 谢惠敏 跟 石红 吵了一架。’”
⒈ 同师受业。
引《庄子·知北游》:「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
《周书·卷四〇·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高祖同学。」
⒉ 同师受业的人。
例如:「我们是大学的同班同学。」
近同窗 同砚
1.同学们纷纷为班长送行,祝他一路顺风。
2.民族园里丰富多彩的民族表演令同学们一饱眼福。
3.他很有文学才华,上中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4.班上有同学丢东西了,老师利用旁敲侧击的方法,终于找到了班上的第“三只手”。
5.毕业即将离开学校,同学们都互相留下临别赠言。
6.李刚长得五大三粗,经常在放学的路上欺负小同学。
7.我和同桌共同学习,互相帮助,亲如手足。
8.全班同学众口一词支持李明的行为。
9.大厅里,同学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地参加书法比赛。
10.我们是同学,帮你补课这点小事何足挂齿。
11.毕业了,同学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母校。
12.班里订的新图书回来了,同学们争着想先睹为快。
13.同学们兴灭继绝地去参加学校联欢晚会。
14.同学们对他的言过其实、爱出风头等毛病意见很大。
15.老师讲的笑话真逗人,同学们乐得前仰后合的。
16.李老师被同学们前呼后拥地推上了领奖台。
17.老师要求同学们各尽所能,上街为群众做好事。
18.见到班里来的同学,正在家里养病的她不禁喜逐颜开,立即有说有笑了。
19.他好学深思,深得同学的敬重。
20.谷老师安贫乐道,以培育人才为己任,所以最受同学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