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伪 [zhà wěi]
1. 弄虚作假,伪装假冒。
3. 巧诈虚伪。
诈伪 引证解释
⒈ 弄虚作假,伪装假冒。
引《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
《旧唐书·戴胄传》:“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
⒉ 巧诈虚伪。
引《淮南子·本经训》:“机械诈伪,莫藏於心。”
《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君等闻 曹操 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 苏秦、张仪 乎?”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书苑折技(二)》:“严嵩 偏和 岳飞 词,有如是诈伪;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
国语词典
诈伪 [zhà wěi]
⒈ 欺诈虚伪。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众人有平日恨他的,把他姓名及平日所为奸盗诈伪事,是长是短,一一告诉出来。」
反笃实
诈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铨释义:唐 代对文武官吏选授考课,由吏部和兵部之尚书、侍郎分掌其事。 尚书为尚书铨,掌五品至七品选;侍郎二人分为中铨、东铨,掌八品、九品选,合称三铨。其后皆归侍郎专之,尚书通署而已。《新唐书·选举志下》:“凡选有文武,文选吏部主之,武选兵部主之,皆为三銓,尚书、侍郎分主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选人先遭涂毁文书者,令三銓止除诈伪,余復旧规。”胡三省 注:“《唐六典》:‘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以三銓分其选:一曰尚书銓,二曰中銓,三曰东銓。或云吏部东西銓并流外銓为三銓。’”按,唐 乾元 中侍郎
- 2.
丛巧释义:谓诈伪小术。
- 3.
为言释义:⒈与之说话;与之交谈。⒉犹为意。⒊诈伪之言。为,通“伪”。
- 4.
人心不谷释义:古:古代的社会风尚。指今人的心地失淳朴而流于诈伪,没有古人厚道。慨叹社会风气变坏。
- 5.
伪人释义:伪善,诈伪之人。
- 6.
伪俗释义:诈伪的风气。
- 7.
伪偷释义:诈伪苟且。
- 8.
伪巧释义:诈伪奸猾。
- 9.
伪惑释义:诈伪蛊惑。
- 10.
伪戾释义:诈伪乖戾。
- 11.
伪民释义:诈伪的人。
- 12.
伪端释义:诈伪的事端。
- 13.
伪臣释义:⒈诈伪之臣。⒉非法政权的臣子。
- 14.
伪薄释义:⒈诈伪浇薄。⒉浮华轻巧。
- 15.
伪行释义:⒈诈伪的行为。⒉假装出某种行为;装假。
- 16.
余丧释义:指父母以外的亲属之丧。《唐律疏议·诈伪·父母死言馀丧》:“诸父母死应解官,诈言餘丧不解者,徒二年半。”
- 17.
僞俗释义:诈伪的风气。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修黎 抗伪俗弊习以成诗,而诗亦即受伪俗弊习之夭阏。”修黎,今译作“雪莱”。
- 18.
僞媮释义:诈伪苟且。明 方孝孺《赠河南王佥事序》:“擢僉 河南 按蔡司事,行部於外,劝学礼士,搏姦击强,擿发伪媮,威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咸大畏服。”
- 19.
僞臣释义:⒈诈伪之臣。汉 桓宽《盐铁论·论诽》:“未见君子,不知伪臣。”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⒉非法政权的臣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卿平 萧铣,诸将皆欲籍伪臣家以赏士卒,卿独不从,以为 蒯通 不戮於 汉。”
- 20.
僞薄释义:⒈诈伪浇薄。《汉书·匡衡传》:“今之伪薄忮害,不让极矣。”三国 魏 阮籍《通易论》:“君子是以行重於恭,丧重於哀,篤伪薄也。”《南史·谢方明传》:“且当今人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清 龚自珍《与人笺三》:“从吾子之行,必且曰:恭敬为伪薄,胡不与人坦夷而酣嬉?”⒉浮华轻巧。《汉书·贡禹传》:“去甲乙之帐,退伪薄之物,修节俭之化,驱天下之民皆归於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