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书 [wù shū]
1. 文字上有错误的书籍;误字。
误书 引证解释
⒈ 文字上有错误的书籍;误字。也。’”
引《北齐书·邢卲传》:“有书甚多,而不甚讐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东坡 《春帖》用‘翠管银罌’,出 老杜 《腊日》诗,而注者改为‘银鉤’,此 邢子才 所以有日思误书之语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四皓名》:“按《三辅旧事》云:‘ 汉惠帝 为四皓作碑,当时所鐫,必无误书。’”
《清史稿·文苑传一·陆圻》:“性颖异,善思误书。尝读《韩非子》‘一从而咸危’,曰:‘是“一徙而成邑”
误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适释义:⒈一度贡举或推荐。汉 刘向《说苑·修文》:“诸侯三年一贡士,士一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尊贤,三适谓之有功。”《汉书·武帝纪》作“壹适”。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适,得其人。”⒉一种快意之事。《北齐书·邢子才传》:“有书甚多,而不甚讎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⒊一往。《宋史·公主传·神宗十女》:“徐国长公主 岁时简嬉游,十年间,惟一适 西池 而已。”⒋一概适合。《朱子语类》卷三:“原思 之辞常禄,使其苟有餘,则分诸邻里乡党者,凡取予一适
- 2.
书意释义:⒈所读之书或所写之信的本意。《吕氏春秋·尊师》:“凡学,必务进业;心则无营,疾讽诵,谨司闻,观驩愉,问书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 人有遗 燕 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宋 邵雍《代书寄陈章屯田》诗:“执别而来二十春,忽飞书意一何懃!”⒉书法的神髓。唐 窦臮《述书赋》下:“汉王 童年,自得书意。”
- 3.
受册释义:接受册命。 宋 洪迈《夷坚甲志·伪齐咎证》:“伪 齐 受册之初,告天祝版,吏误书年号为 靖康。”宋 岳珂《桯史·李顺吴曦名谶》:“较其即位受册之日不差毫髮。”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受册威仪定,传烽羽檄忙。”
- 4.
渍污释义:污染,弄脏。 《资治通鉴·唐宣宗大中九年》:“度支奏渍污帛,误书渍为清。”宋 欧阳修《乞一面除放欠负奏》:“缘路死损却官驴骡并磨擦损折渍污及去失疋帛,係剥纳亏官钱。”
- 5.
燕说释义:指穿凿附会之说。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 人有遗 燕 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 6.
究心释义:专心研究。 宋 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误书庙讳》:“县尉不究心职事,至於格目亦忘署名,可见无状。”明 宋濂《<白云稿>序》:“濂 之有志为文不下於 伯贤,古今诸文章大家亦多究心。”《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小弟却不曾究心于此道。”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同治九年》:“先生本年因研究 天津 教案事,取《万国公报》及製造局所出书尽读之,先生之究心时务自此始。”
- 7.
调烛释义:喻举用贤人。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 人有遗 燕 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