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及 [wèi jí]
1. 来不及。
例老师未及说完,下课铃响了。
英[ before; ]
2. 并未涉及。
例他所说的只是事,而未及你本人。
英[ not involve; ]
未及 引证解释
⒈ 没有来得及。
引《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大王举 梁 楚 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 河 北也。”
《后汉书·侯霸传》:“惟 霸 积善清絜,视事九年……未及爵命,奄然而终。”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丫鬟未及答应,大夫急急揩抹乾净,即伸手桌子上去取烛臺过来,揑在手中。”
《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姑娘还未及开言, 张太太 的话也来了,説:‘这么着好哇!’”
⒉ 不曾涉及。
引唐 张泌 《惆怅吟》:“江淹 彩笔空留恨, 庄叟 玄谈未及情。”
国语词典
未及 [wèi jí]
⒈ 来不及、赶不及。
引《文选·刘琨·重赠卢谌诗》:「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红楼梦·第四回》:「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
⒉ 尚未满、尚未到。
引《三国演义·第二回》:「到县未及四月,朝廷降诏,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
未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车伊始释义:《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 指官吏刚到任。后泛指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伊始:开始。
- 2.
并驱争先释义:谓竞争高下。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孟起 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 彭 之徒,当与 益德 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絶伦逸羣也。”明 李贽《复邓石阳》:“区区异端之徒,自救不暇,安能并驱争先也?”清 黄锡璜《友鸥堂集序》:“叔威 诗虽不逮 李 杜,置之 元、白、苏、陆 间,则并驱争先。”并,现写作“并”。鲁迅《坟·春末闲谈》:“将来未可知,若已往,则治人者虽然尽力施行过各种麻痹术,也还不能十分奏效,与果臝并驱争先。”
- 3.
中置释义:⒈谓上菜至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杨伯峻 注:“中置,上菜之半也。”⒉中途搁置。清 周亮工《书影》卷六:“惜乎书而未及序次,輒被人言,遂復中置。”
- 4.
五五释义:⒈《礼记·三年问》:“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 ”五五相乘为二十五,汉 时因用以代称三年之丧。《隶释·汉堂邑令费凤碑》:“菲五五,縗杖其未除。”《隶释·汉巴郡太守樊敏碑》:“遭离母忧,五五断仁。”⒉二十五。《鹖冠子·度万》:“五音六律稽从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为岁式。”陆佃 注:“五五,五其音之五也。”《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老臣慺慺,愿国家同祚於 轩辕 之五五,而未及 周文 之二五,用为伊邑。”此谓 黄帝 有子二十五人。⒊以五为行列。《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四·艳歌何尝行》:“飞来双
- 5.
五箭释义:风水家言恶风、恶水、恶土、恶石、恶木、皆如箭之伤人,谓之“五箭”。 宋 洪迈《夷坚丁志·赵三翁》:“筑室以居,既而百怪毕见,未及一年,祸变相踵。席 謁 翁,告以故,翁 曰:‘得无居五箭之地乎……峰巔岭背,陵首陇背,土囊之口,直风当门,急如激矢者,名曰风箭。峻滩急流,悬泉泻瀑,衝石走沙,声如雷动,昼夜不息者,名曰水箭。坚刚砾燥,斥岸砂磧,不生草木,不泽水泉,硬铁腥锡,虫毒蚁聚,散若坏壤者,名曰土箭。层崖叠巇,峻壁巉巖,鋭峰峭岫,拔刀攒鍔,耸齿露骨,状如浮图者,名曰石箭。长林古木,茂越丛薄,翳天蔽日,垂萝蔓藤
- 6.
代下释义:更换。《魏书·薛虎子传》:“时州镇戍兵,资绢自随,不入公库,任其私用,常苦飢寒。虎子 上表曰:‘臣闻金汤之固,非粟不守;韩 白 之勇,非粮不战……窃惟在镇之兵,不减数万,资粮之绢,人十二匹,即自随身,用度无準,未及代下,不免飢寒。’”《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三年》胡三省 注:“代,更也;下,替也。”此“代下”谓以粮易绢。
- 7.
仪制释义:⒈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汉书·郊祀志下》:“汉 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 秦 故祠,復立 北 畤。”唐 元稹《五品女乐判》:“荣沾五命,始用判悬;僭越三人,终乖仪制。”《事物纪原·库务职局·仪制令》引 宋 孔平仲《谈苑》:“太平兴国 中,孔承恭 为大理正,上言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望令於两京诸州要害处刻榜以揭之。”清 钮琇《觚賸续编·预草典礼》:“康熙 二十六年十月,文皇后 宾天,上询仪制於宗伯,仓促无以应。”⒉仪态,形制。宋 苏轼《应梦罗汉记》:“明日至 岐亭,过一庙中,有阿罗汉像
- 8.
侧庶释义:嫡妻外的偏房。《宋书·孝义传·何子平》:“﹝ 何子平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 9.
倾背释义:逝世,去世。多指长辈。《魏书·北海王元详 传》:“北海 叔奄至倾背,痛慕抽慟,情不自任。”宋 苏轼《与蒲诚书》:“近得 山南 书,报伯母於六月十日倾背。伯父之丧未及一年,而灾祸仍重如此,何以为心!”明 宋濂《张氏图谱序》:“邇者先祖又倾背矣。痛念世德弗昭,家牒不脩,皆无以示远,爰辑为一书。”
- 10.
僭赏释义:谓无功受赏或赏过其功。 唐 韩愈《争臣论》:“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鯾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諫如流之美。”《旧唐书·郭子仪传》:“况久经兵乱,僭赏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数四,朱紫同色,清浊不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执中 再入相,未及二年,变祖宗大乐,堕朝廷典故,缘葬事除宰相,除翰林学士,除观察使,其餘僭赏,不可悉纪。”
- 11.
充选释义:犹入选。 《后汉书·左雄传》:“有 广陵 孝廉 徐淑,年未及举,臺郎疑而詰之。对曰:詔书曰‘有如 颜回 子奇,不拘年齿’,是故本郡以臣充选。”明 沉鲸《双珠记·姑妇相逢》:“朝廷要宫女,本州将你小姑充选去了。”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三章:“﹝公政府﹞但立议长,於派遣各员中公举为之,以举者多数充选。”
- 12.
内三郎释义:北魏 宫中宿卫官。《魏书·陆真传》:“世祖 初,以 真 膂力过人,拜内三郎。”《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门未及闭,内三郎 豆代田 帅众乘胜入 西宫。”胡三省 注:“内三郎,魏 宿卫之官也,三郎将领之。又按 魏道 武帝 天兴 初置幢主、幢将,立内三郎。内三郎,卫士也。”
- 13.
冠笄释义:⒈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⒉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⒊指成年男女。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⒋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后主 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懺。”
- 14.
冯公老释义:亦作“冯唐易老”。唐 陈子昂《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诗:“未及 冯公 老,何惊 孺子 贫。”
- 15.
冰丝释义:⒈指冰蚕所吐的丝。常用作蚕丝的美称。宋 叶适《送赵季清兼谢所惠诗》:“纍珠贯冰丝,耿光发沉渊;二千八百字,字字合管絃。”元 伊世珍《琅嬛记》卷上:“沉休文 雨夜斋中独坐,风开竹扉,有一女子携络丝具入门便坐。风飘细雨如丝,女随风引络,络绎不断,断时亦就口续之,若真丝焉。烛未及跋,得数两,起赠 沉 曰:‘此谓冰丝,赠君造以为冰紈。’”清 曹寅《望雨谣》:“旱魃聋虫惨莫支,家家当户繰冰丝。”⒉指琴弦。《全唐诗》卷八六四载《湘妃诗》之二:“碧杜红蘅縹緲香,冰丝弹月弄清凉。”清 赵翼《散花曲》:“满屋明灯照綺筵,风
- 16.
冲年释义:亦作“冲年”。幼年。《魏书·李孝伯传》:“高宗 冲年纂运,未及追叙。”《南史·袁昂传》:“孤子夙以不天,幼倾乾荫,资敬未奉,过庭莫承,藐藐冲年,未达朱紫。”明 张居正《与南台长言中贵不干外政》:“主上虽在冲年,天挺睿哲,宫府之事,无大无小,咸虚己而属之於僕,中贵人无敢以一毫干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汪越》:“儿以冲年客万里,母肝肠寸断矣!”
- 17.
切惟释义:犹窃惟。谓私下考虑。表示个人想法的谦词。《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虎子 上表,以为:‘国家欲取 江东,先须积穀 彭城。切惟在镇之兵,不灭数万,资粮之绢,人十二匹;用度无準,未及代下,不免飢寒,公私损费。’”按,《魏书》作“窃”。
- 18.
匠氏释义:木匠;工匠。 《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使匠久,公欲逐 石圃,未及而难作。辛巳,石圃 因匠氏攻公。公闔门而请,弗许。”唐 韩愈《进学解》:“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宋 梅尧臣《鱼琴赋》:“始其遇匠氏也,有幸不幸焉,故未得尽厥宜。”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如今见俺老来不能结实,老圃剗地裡发怒,伐去俺条枚,芟落俺枝叶,又要卖俺与匠氏。”
- 19.
卖服释义:封建时代服丧未满三年的寡妇,由夫家收受财物而同意再嫁,叫“卖服”。《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内有偦 丑驴 身死,未及週年,知得 张 亲家卖服。”
- 20.
厝火积薪释义:把火放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薪: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