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ā xié, ◎ 古同“夹”,从物体两边钳住。
cè,(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 鞭打。【组词】:策马。鞭策。(3) 激励,促进。【组词】:策动。策勉。(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组词】:简策。(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组词】:策命。策免。策封。(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组词】:策论。策问。(7) 杖。【组词】:策杖。(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 计谋,主意,办法。【组词】: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11) 姓。
1. 亦作“挟策”。
2. 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
3. 胸怀计谋、建议。
5. 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⒈ 亦作“挟筴”。
⒉ 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
引《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⒊ 胸怀计谋、建议。
引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李大钊 《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
⒋ 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引唐 蒋防 《霍小玉传》:“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度支 金郎中 君卿,年十九时,与其兄 君祜 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自家 鲍四娘,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 《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