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的意思
zhōngguóxiǎoshuōshǐlüè

中国小说史略

简体中国小说史略
繁体中國小說史略
拼音zhōng guó xiǎo shuō shǐ lüè
注音ㄓㄨㄥ ㄍㄨㄛˊ ㄒㄧㄠˇ ㄕㄨㄛ ㄕˇ ㄌㄩㄝˋ
结构ABCDEF式
字数6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ōng zhòng,(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组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组词】:暗中。房中。中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例句】: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组词】:在研究中。(5) 特指“中国”。【组词】:中式。中文。(6) 适于,合于。【组词】:中看。(1) 恰好合上。【组词】: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2) 受到,遭受。【组词】:中毒。中计。(3) 科举考试被录取。【组词】:中举。中状元。

guó,(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组词】:国家。国土。国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国格。国魂。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2) 特指中国的。【组词】:国产。国货。国粹。国乐(yuè ㄩㄝˋ)。国药。(3) 姓。

xiǎo,(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与“大”相对。【组词】:小雨。矮小。短小精悍。(2) 范围窄,程度浅,性质不重要。【组词】:小事。小节。小题大作。小打小闹。(3) 时间短。【组词】:小坐。小住。(4) 年幼小,排行最末。【组词】:小孩。(5) 谦辞。【组词】:小弟。小可。小人(①谦称自己,指地位低;②指人格卑鄙的人;③指子女;④小孩儿)。(6) 妾。【组词】:小房。

shuō yuè shuì, ◎ 古同“悦”。

shǐ,(1)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组词】: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2) 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组词】:太史。内史。(3) 古代官职。【组词】:刺史。御史。(4) 姓。

lüè,(1) 大致,简单,不详细。【组词】:大略。简略。粗略。略微。略有所闻。略知一二。(2) 省去,简化。【组词】:省略。忽略。其余从略。(3) 简要的叙述。【组词】:史略。要略。事略。(4) 计谋。【组词】:方略。策略。战略。(5) 抢,掠夺。【组词】:侵略。攻城略地。

基本含义

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概述

中国小说史略的意思

中国小说史略 [zhōng guó xiǎo shuō shǐ lüè]

1. 鲁迅著。二十八篇,系作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的讲义。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后编入《鲁迅全集》。


中国小说史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闱释义: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 亦代指乡试。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下》:“明年会试,经、子、史科,亦依乡闈分年。礼部尚书知贡举。”清 赵翼《奏旨准入鹿鸣筵宴》诗:“遂初岂意忽迁鶯,为歷乡闈两鹿鸣。”王闿运《中议大夫彭君墓志铭》:“及试乡闈,册名误嘉为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五校乡闈,颇称得士。”
    • 2.
      书估释义:同“书贾”。清 叶廷琯《吹网录·钞辑<史记正义>》:“顾近来此书亦尠,书估索值颇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萤窗异草》三编十二卷(似 乾隆 中作,别有四编四卷,乃书估伪造)。”
    • 3.
      傲兀释义:犹傲岸。 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以傲兀无检者为大度,以惜护节操者为涩少。”唐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羆。”清 赵翼《连日无蔬菜至平戛买得萝卜大喜过望》诗:“平生负傲兀,恃有藜莧腹,咬得菜根断,颇以鄙食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雪芹 至中年,乃至贫居西郊,啜饘粥,但犹傲兀,时復纵酒赋诗,而作《石头记》盖亦此际。”
    • 4.
      全相释义:旧时通俗话本、演义等绘有人物绣像及每回故事内容者,称“全相”。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元明传来之讲史上》:“日本 内阁文库藏 元 至治(1321至1323年)间 新安 虞氏 刊本全相(犹今所谓绣像全图)平话五种。”
    • 5.
      典据释义:⒈掌管,占据。 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中郎将 张均 上书曰:‘张角 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乐附之者,原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子、兄弟、昬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搉财利,侵冤百姓。’”《后汉书·杨秉传》:“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⒉典实和根据。晋 范宁《春秋穀梁传序》:“释《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又引《左氏》、《公羊》以解此传,文义违反,斯害也已。”《旧唐书·王方庆传》:“每所酬答,咸有典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故其
    • 6.
      史略释义:对历史的概要叙述(多用于书名):《中国小说史略》。
    • 7.
      夙业释义:前世的罪业、冤孽。明 沉德符《野获编·鬼怪·献县盗鬼》:“﹝ 江钟廉 ﹞比至 献县 未视事,即罹此变,哀痛不欲生,亟解官去,旋以瞽废,虽改教不能再出矣,岂前生夙业耶!”清 龚自珍《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伏因先慈 金坛 段氏 烦恼深重,中年永逝,愿以此功德,迴向逝者,夙业顿消,神之浄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九篇:“夫曰 刘瘸子,其前生实为 陈敬济,以夙业故,体貌不全。”
    • 8.
      头回释义:⒈宋 代演戏时称第一个节目。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般杂剧:杖头傀儡 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⒉亦作“头迴”。指话本小说的入话。《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这回书单説一个官人,只因酒后一时戏笑之言,遂至杀身破家,陷了几条性命。且先引下一个故事来,权做个‘得胜头迴’。”《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説话的,你因甚的,头回説这‘八难龙笛词’?”许政扬 注:“説话(书)的引首。也叫得胜头回。”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此种引首,与讲史之先叙天地开闢者略异,大抵诗词之
    • 9.
      宂弱释义:亦作“冗弱”。羸弱;卑弱。《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三年》:“甲子,大閲於西郊。帝谓近臣曰:‘晋 汉 以来,卫士不下数十万,然可用者极寡,朕顷按籍閲之,去其宂弱,亲校其击刺骑射之艺,今悉为精鋭矣。’”清 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北征》《南山》皆用仄韵,故气力健举;此但用平韵,而逐层舖叙,沛然有餘,无一语冗弱,觉更难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明 初,有 钱唐 瞿佑 字 宗吉,有诗名,又作小説曰《剪灯新话》,文题意境,并抚 唐 人,而文笔殊冗弱不相副。”
    • 10.
      实録释义:⒈符合实际的记载。 《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録。”南朝 宋 沉约《上宋书表》:“事属当时,多非实録。”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彼皆目覩,非出传闻。信而有徵,可为实録。”明 叶盛《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惟翰林简讨 邢让 一奏首有‘前次勅书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其事又见於 孟棨《本事诗》,盖亦实録矣。”⒉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
    • 11.
      导养释义:摄生养性。 《文选·嵇康<养生论>》:“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餘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李周翰 注:“导,摄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 葛洪 ﹞少以儒学知名,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
    • 12.
      将护释义:⒈调养护理。《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至夜卒,时年二十六”裴松之 注引 晋 胡冲《吴历》:“策 既被创,医言可治,当好自将护,百日勿动。”唐 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殞命。”叶圣陶《小病》:“只想她怎样使他欢喜,怎样给他安慰,怎样将护他生命的发荣。”⒉卫护。《后汉书·王昌传》:“昔遭 赵氏 之过,因以 王莽 篡杀,赖知命者将护朕躬,解形 河 滨,削迹 赵 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崔氏 甚惧,而生与 蒲 将之党有善,得将护之。”
    • 13.
      尊宿释义:⒈亦作“尊夙”。 指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唐 贾岛《送灵应上人》诗:“遍参尊宿游方久,名岳奇峰问此公。”宋 苏轼《书麘公诗后》诗:“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明 沉德符《野获编·释道·禅林诸名宿》:“竺乾 一时尊夙,尽在东南,最著则为 莲池、达观 两大宗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 董説 ﹞三十餘年不履城市,惟友渔樵,世推为佛门尊宿。”⒉对前辈有重望者的敬称。宋 苏轼《与杨君素书》之二:“某去乡二十一年,里中尊宿零落殆尽,惟公龟鹤不老,松柏益茂,此大庆也。”
    • 14.
      崇饰释义:⒈粉饰;夸饰。《左传·文公十八年》:“少皞氏 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不復广引譬类,崇饰浮辞。苟以夸大为名,更丧忠告之实。”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长啸》:“至云 太上老君 相次传授 舜 为琴,崇饰过甚,非予所敢闻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上曰:‘比欲下詔罪己,避寝撤膳,又恐近于崇饰虚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迨 裴鉶 著书,径称《传奇》,则盛述神仙怪譎之事,又多崇饰,以惑观者。”⒉装饰,修饰。《三国志·魏志·高堂隆
    • 15.
      市人小说释义:本为古代城市中的一种说书艺术,又称说话。内容都为“古今惊听之事”。大概起于 唐 代,至 宋 时渐盛。后来经过文人记录整理,成为传世的通俗白话小说。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予 太和 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説,呼 扁鹊 作‘褊鹊’字,上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惟至 明 末,则 宋 市人小説之流復起,或存旧文,或出新制,顿又广行世间,但旧名湮昧,不復称市人小説也。”
    • 16.
      幻惑释义:犹眩惑。 谓迷乱人心以行诈骗。《六韬上贤》:“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贺玄景 ﹞自称五戒贤者,同为妖者十餘人,於 陆浑山 中结草舍,幻惑愚人子女,倾家产事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此是屈死之鬼,所以假托人形,幻惑年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元 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於人间。”
    • 17.
      幻设释义:虚构。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譌下》:“古人著书,即幻设必有所本。”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且举千百年未闻之丑行,幻设而加於一人之身,使梨园习而传之,几为定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
    • 18.
      徵信释义:考核证实;取信,凭信。 唐 柳宗元《徵咎赋》:“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清 方苞《台拱冈墓碣》:“豫为铭幽之文,其言视不肖子 苞 为可徵信於后世。”沉昌直《<柳溪竹枝词>序》:“故大之如二《雅》三《颂》,既在在为国故朝章所寄;小之即閭巷歌謡,所陈者不出一乡一里之间,而语本天真,事皆徵信,寥寥短章,亦实为一方志乘之所自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徵信。”
    • 19.
      徵实释义:⒈谓具体实在地表达、表现。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⒉求实。唐 王勃《上刘右相书》:“徵实则效存,徇名则功浅。”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盖 明 自 万历 以后,儒者早年攻八比,晚年讲心学,即尽一生之能事,故徵实之学全荒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惟语必徵实,忌为空谈,博识之风,于是亦盛。”
    • 20.
      徵逐释义:⒈谓交往过从。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宋 韩维《送孔先生还山》诗:“蚕桑事未起,农里得徵逐。”清 郑燮《范县署中寄弟墨书》:“徐宗于、陆白义 辈,是旧时同学,日夕相徵逐者也。”⒉特指不务正业,唯在吃、喝、玩、乐上的往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还有那些手头空乏的,虽是空着心儿,亦要充作大老官模样,去逐队嬉游,好像除了徵逐之外,别无正事似的。”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作者虽目光始终不离於 赵,顾事跡则仅此,惟因 赵 又牵连租界商人及浪游子弟,杂
中国小说史略是什么意思 中国小说史略读音 怎么读 中国小说史略,拼音是zhōng guó xiǎo shuō shǐ lüè,中国小说史略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中国小说史略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