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 [rú shēng]
1. 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例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Confucian scholar;]
儒生 引证解释
⒈ 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
引《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 之降 汉,从儒生弟子百餘人。”
汉 王充 《论衡·超奇篇》:“故夫能説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列子·周穆王》:“鲁 有儒生,自媒能治之。”
唐 元结 《寄源休》诗:“天下未偃兵,儒生预戎事。”
郁达夫 《读陈孝威<上罗斯福总统书>后感》诗:“儒生未必全无用,纸上谈兵笔有神。”
国语词典
儒生 [rú shēng]
⒈ 研习儒家学说的学者。亦泛指读书人。
引汉·王充《论衡·超奇》:「故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三国演义·第八六回》:「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
儒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逢掖释义:指一个儒生。 逢掖,古代读书人所穿的一种大掖之衣。
- 2.
上第释义:⒈上等;第一。《后汉书·梁冀传》:“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於 冀。”李贤 注:“上第,第一也。”唐 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关外诸侯,公为上第,由是分掌选署,仕进之族知劝焉。”⒉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后汉书·献帝纪》:“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新唐书·选举志上》:“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清 吴伟业《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君也读书致上第,传家翰墨閒游戏。”⒊及第
- 3.
下帷释义:⒈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史记·儒林列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 董仲舒 不观於舍园,其精如此。”三国 魏 应璩《与侍郎曹长思书》:“才劣 仲舒,无下帷之思;家贫 孟公,无置酒之乐。”⒉引申指闭门苦读。南朝 梁 任昉《赠王僧孺》诗:“下帷无倦,升高有属。”《南史·王僧虔传》:“汝(僧虔 子 慈)年入立境,方应从宦,兼有室累,何处復得下帷如 王郎 时耶?”唐 李白《行行且游猎篇》:“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宋 晁冲之《和江子我竹夫人》诗:“下帷度日甘同梦,隐几终
- 4.
乾策释义:⒈推演《乾》卦六爻所得的蓍草茎数。《乾》爻皆为老阳,其数为九,故每爻九揲,每揲四策,共得二百十六策,乾策与坤策相配,总为三百六十策,以象天地循环一年的日数。《易·繫辞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孔颖达 疏:“以乾老阳,一爻有三十六策,六爻凡有二百一十六策也……此经据老阳之策也。”宋 苏轼《乞数珠赠南禅湜老》诗:“儒生推变化,乾策数大衍。”⒉泛指《易》卦中每一阳爻的蓍草茎数。参阅 明 何楷《古周易订诂》卷十一。
- 5.
从史释义:即从吏。《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故为从史盗君侍儿者。”《汉书·儿宽传》:“时 张汤 为廷尉,廷尉府尽用文史法律之吏,而 宽 以儒生在其间,见谓不习事,不署曹,除为从史,之 北地 视畜数年。”颜师古 注:“从史者,但只随官僚,不主文书。”参见“从吏”。
- 6.
侠儒释义:侠士与儒生。
- 7.
侪伦释义:⒈朋辈。汉 王充《论衡·自纪》:“建武 三年,充 生。为小儿,与儕伦遨戏,不好狎侮。”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是故儕伦则念之矣,独立战始,且垂七旬,智者竭虑,勇士效命,而吾儕庶士,坐观其成,儻不尽一得之愚,殆自放于国民之外。”⒉相比并的人。清 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汉 家庙食果何人?未必 卫、霍 无儕伦。”
- 8.
俚儒释义:见识浅陋的儒生。宋 陆游《谢参政启》:“分章析句于蓬枢瓮牖之下,学但慕于俚儒。”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曲·填词名手》:“年来俚儒之稍通音律者,伶人之稍习文墨者,动輒编成一传。自谓得 沉吏部 九宫正音之秘。”
- 9.
保残守缺释义:⒈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⒉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 10.
儒先释义:⒈儒生。⒉犹先儒。
- 11.
儒党释义:指儒生之辈,读书人。
- 12.
儒吏释义:儒生出身的吏员。
- 13.
儒冠释义:⒈古代儒生戴的帽子。⒉借指儒生。
- 14.
儒侠释义:⒈儒生和游侠。⒉指有侠义之风的读书人。
- 15.
儒士释义: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
- 16.
儒服释义:⒈古代儒者的服饰。《礼记·儒行》:“鲁哀公 问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 对曰:‘丘 少居 鲁,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冠章甫之冠。丘 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 不知儒服。’”郑玄 注:“逢,犹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 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⒉泛指读书人的服装。清 卓尔堪《从军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换戎装。”丁玲《母亲》:“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里供的是一个凤冠霞帔的老太太,而这里是一个儒服儒巾的少年。”⒊谓作为儒生。明 李贽《答邓明府
- 17.
儒衣释义:⒈犹儒服。⒉指穿儒服。⒊借指儒生。
- 18.
入庠释义:明 清 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入庠”。
- 19.
全义释义:⒈谓保持节操。唐 韦应物《睢阳感怀》诗:“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⒉唐宪宗 时 南诏 靖王(劝利晟)的年号。
- 20.
八百里駮释义:牛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王君夫(愷)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王武子(济)语 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君夫 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武子 一起便破的,却据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骏马之称。八百里,状其善于奔驰。《晋书·王济传》作“驳”,古字同。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宋 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