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 [rù shēng]
1. 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英[enter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ronunciation,still retained in certain dialects;]
入声 引证解释
⒈ 汉语四声之一。其声短促,一发即收。现代若干方言有入声。普通话中已无入声,中古入声分别读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参见“四声”。
引明 真空 《篇韵贯珠集·玉钥匙歌诀》:“入声短促急收藏。”
张涤华 《略谈旧体诗的格律》:“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喻世长 《谈谈声调问题》:“汉语北方话大多数是四个调类:平声分阴、阳两类,上、去各一类,入声的调类已合并到其他调类中去了。”
国语词典
入声 [rù shēng]
⒈ 一种汉语调类。声调短促而急。现国音中已无入声,入声字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之中。等字。
例如:「屋」、「竹」、「玉」、「谷」
入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丹东话释义:胶辽官话的一种,属于盖桓片。胶辽官话的发音特点就是:古清音入声字今读上声,多半分尖团(胶东几乎都分,辽东仅长海一点分),介音多省略,r统读作y,并且 sh,zh,ch与x,j,q的界限与普通话不同。
- 2.
仄韵释义:凡属上声、去声、入声的韵,皆为仄韵,与“平韵”相对。
- 3.
侧声释义:仄声。与平声相对。凡上、去、入声之字皆属之。
- 4.
入声释义:古汉语四声的第四声。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如“屋、出”)、阳平(如“国、直”)、上声(如“铁、北”)、去声(如“客、绿”)。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发音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辅音韵尾。
- 5.
入派三声释义:即入声派进其他三声。
- 6.
入韵释义:⒈指诗文某一句的韵脚符合该句应押之韵。⒉入声韵脚。
- 7.
六入释义:佛教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即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而生六识。
- 8.
北曲释义:宋元以来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音乐上用七声音阶,以弦乐器伴奏。曲调雄壮朴实。
- 9.
卒之释义:粤语口头禅,读(zed,阴入声)枝(ji,阴平声)。
- 10.
四声释义:⒈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叫做四声。 ⒉普通话的字调有阴平(读高平调,符号是“ˉ”)、阳平(读高升调,符号是“ˊ”)、上声(读先降后升的曲折调,符号是“˘”)、去声(读降调,符号是“ˋ”)四类,也叫四声(轻声在外)。⒊泛指字调。
- 11.
声声慢释义:⒈词牌名。 又名《胜胜慢》、《人在楼上》。双调,字数自九十五字至九十九字,分平韵,仄韵两体,仄韵例用入声。⒉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格律与词同。
- 12.
对转释义:⒈旧指官吏不按秩递升而直接越级迁调。⒉音韵学术语。古音学上指主要元音相同的阴声、阳声、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 13.
平平仄仄释义: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 14.
彩霓释义:⒈即彩虹。⒉宋司马光《范景仁传》:“召试学士院,诗用‘彩霓’字。学士以沉约《郊居赋》:‘雌霓连蜷’,读‘霓’为入声,谓景仁为失韵。”后遂以“彩霓”为作诗用韵之典。
- 15.
杭州话释义:吴语的一种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具有吴语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浊声母和入声,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
- 16.
没雕当释义:方言。 谓不得当,无根据。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一:“都下市井辈谓不循理者为乖角,又谓作事无据者为没雕当(入声)。”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今古方言大略》:“説作事之无据曰没雕当。”清 捧花生《画舫馀谭》:“或绳 杨玉香 於某姬前,姬曰:‘若固梵言之扇提罗也。’叩之他姬,乃知为没雕当语。”
- 17.
狐突释义:⒈人名。 春秋 晋 大夫,公子 重耳 之外祖。其二子从 重耳 出亡。怀公 立,执 狐突,令其召二子还,不允,遂被杀。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山西 旧有 狐突祠。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山西 太谷县 西南十五里 白城村,有 糊涂神祠 ……亦不知何以得此号。后检《通志》,乃知为 狐突祠。元 中统 三年敕建,本名 利 应狐突庙。狐、糊同音,北人读入声皆似平声,故突转为涂也。”清 孙枝蔚《王陵母墓》诗:“无慙 狐突 能为父,不监 怀公 奈 霸王。”⒉糊涂。明 车任远《蕉鹿梦》第三折:“想他慌忙
- 18.
短言释义:⒈汉 代注家譬况字音短促的用语。《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伐者为主”汉 何休 注:“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 人语也。”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伐》:“长言,若今读平声;短言,若今读入声。”⒉犹琐言,琐语。汉 徐干《中论·务本》:“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説之文。”
- 19.
识做释义:是粤语方言,读色(xig,阴入声)皂(zou,阳去声),有时把这口头禅唤作“识嘟,就是懂得“怎么做”的意思。
- 20.
调类释义:有声调的语言中声调的类别。古汉语的调类有四个,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的调类有四个,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