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 [jǐng xíng]
1. 山名。太行山的支脉。有要隘名井陉口,又称土门关。秦汉时为军事要地。
井陉 引证解释
⒈ 山名。 太行山 的支脉。有要隘名 井陉口,又称 土门关。秦 汉 时为军事要地。
引《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 大汾、冥阸、荆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
高诱 注:“井陘,在 常山 井陘县。”
《元和郡县图志·恒州》:“井陘县,六国 时 赵 地, 秦始皇 十八年, 王翦 兴兵攻 赵,下 井陘。汉高帝 三年, 韩信、张耳 东下 井陘,擒 成安君(陈餘 ),即此地也。 陘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 井陘 …… 井陘口,今名 土门口,县( 获鹿县 )西南十里。即 太行 八陘之第五陘也。”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言祖》:“万里鸣刁斗,三军出 井陘,小的们随老爷去 河北,在此久等。”
王德钟 《和悼秋醉后之作》:“书生曾把《阴符》读,亦愿荷戈出 井陘。”
井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井陉释义:山名。 太行山 的支脉。有要隘名 井陉口,又称 土门关。秦 汉 时为军事要地。《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殽、井陘、令疵、句注、居庸。”高诱 注:“井陘,在 常山 井陘县。”《元和郡县图志·恒州》:“井陘县,六国 时 赵 地,秦始皇 十八年,王翦 兴兵攻 赵,下 井陘。汉高帝 三年,韩信、张耳 东下 井陘,擒 成安君(陈餘),即此地也。陘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 井陘 …… 井陘口,今名 土门口,县(获鹿县)西南十里。即 太行 八陘之第五陘也。”明 梅鼎祚
- 2.
井陉关释义:即 井陉口,详“井陘”。
- 3.
井陉口释义:要隘名。九塞之一。故址在今 河北省 井陉县 北 井陉山 上。又县西有故关,乃 井陉 西出之口。详“井陘”。
- 4.
娘子关释义:地名。 一称 苇泽关。在 山西省 平定县 东北,河北省 井陉县 西。相传 唐 平阳公主 率娘子军驻此,故名。历 宋 至 明,并为军事要戍。
- 5.
收摊释义:⒈收起货摊。 《花城》1981年第2期:“卖药的贩子已经陆续的收摊。”⒉比喻结束正在进行的工作。《人民日报》⒊4:“井陉矿 到了晚年期了,没有什么搞头了,该收摊挪窝了。”
- 6.
方轨释义:⒈车辆并行。《战国策·齐策一》:“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晋书·庾龢传》:“若凶运有极,天亡此虏,则可泛舟北济,方轨齐进,水陆骋迈,亦不踰旬朔矣。”清 顾炎武《井陉》诗:“独此艰方轨,於今尚固扃。”⒉指平坦的大道。《后汉书·邓彪张禹等传论》:“统之,方轨易因,险涂难御。”李贤 注:“方轨,谓平路也。”宋 岳珂《桯史·义騟传》:“崎嶇山泽,夷若方轨。”⒊取法;比肩。《宋书·谢灵运传论》:“灵运 之兴会标举,延年 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魏书·李崇传》:“逮自 魏 晋,拨乱相因;兵革之中,
- 7.
背水阵释义:韩信攻赵,在井陉口背水列阵,大破赵兵。后来将领们问他这是什么道理,韩信回答说兵法里有“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话(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后来用“背水阵”比喻死里求生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