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鹕 [tí hú]
1. 属于鹈鹕属的大型全蹼足的鸟。体长约二米,羽多白色,翼大,嘴长,嘴下有一个皮质的囊,可用以兜食鱼类。性喜群居,栖息在沿海湖沼河川地带。
英[pelican;]
鹈鹕 引证解释
⒈ 水鸟,体长可达二米,翼大,嘴长,尖端弯曲,嘴下有一个皮质的囊,羽毛灰白色,翼上有少数黑色羽毛。善于游泳和捕鱼,捕得的鱼存在皮囊中。多群居在热带或亚热带沿海。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
引《庄子·外物》:“鱼不畏网,而畏鵜鶘。”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夏五月,有鵜鶘鸟集 灵芝池。”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鹈鹕》:“鵜鶘处处有之,水鸟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苍鹅。喙长尺餘,直而且广,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数升囊。好羣飞,沉水食鱼,亦能竭小水取鱼。”
国语词典
鹈鹕 [tí hú]
⒈ 动物名。鸟纲鹈形目。体型较鹅大,色灰白带红,颌下有喉囊,可以存食,动作敏捷,是捕鱼高手。
鹈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忘身立鹈释义:奋不顾身地像水鸟鹈鹕捕鱼那样勇敢。
- 2.
提壶释义:鹈鹕。
- 3.
明夷释义:⒈六十四卦之一。即离下坤上。⒉指遭受艰难的贤人志士。⒊鸣鴺。叫着的鹈鹕。明,通“鸣”。⒋指太阳下山。⒌鸣弓。谓拉弓发射。⒍大弓。⒎东方之国,日出处。
- 4.
汙泽释义:⒈积水的洼地。《汉书·沟洫志》:“陂障卑下,以为污泽。”《后汉书·西南夷传·邛都》:“无几而地陷为污泽,因名为 邛池。”唐 陆龟蒙《投龙潭》诗:“良田为巨浸,汚泽成赤地。”宋 苏辙《黄楼赋》:“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⒉水鸟名。即鹈鹕。《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夏五月,有鵜鶘鸟集 灵芝池,詔曰:‘此诗人所谓汚泽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昭帝 时有鵜鶘”唐 颜师古 注:“鵜鶘即污泽也,一名淘河。”参阅《尔雅·释鸟》。
- 5.
污泽释义:⒈亦作“汚泽”。⒉水鸟名。即鹈鹕。
- 6.
洿泽释义:⒈沼泽。汉 陆贾《新语·道基》:“规洿泽,通水泉。”⒉鸟名。鹈鹕之别称。《诗·曹风·候人》“鵜在梁”毛 传:“鵜,洿泽鸟也。”《尔雅·释鸟》“鵜,鴮鸅”晋 郭璞 注:“今之鵜鶘也,好羣飞,沉水食鱼,故名洿泽,俗呼之为淘河。”清 王鸣盛《蛾术编·四家诗》:“《魏志·文帝纪》:黄初 四年,鵜鶘鸟集灵芝池。詔曰:此所谓洿泽也。”
- 7.
淘河释义:鹈鹕(tíhú)。
- 8.
淘鹅释义:即淘河。鹈鹕的别名。
- 9.
犂鹕释义:亦作“犁湖”。水鸟。即鹈鹕。
- 10.
突黎释义:鸟名。 即鹈鹕。
- 11.
逃河释义:鹈鹕的别名。
- 12.
驼鹤释义:鹈鹕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鹈鹕》。
- 13.
鴮鸅释义:鹈鹕的别名。
- 14.
鶄庄释义:水鸟名。 即青庄,鹈鹕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