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 [xī yì]
1. 亦作“蜥易”。
2. 爬行动物。又名石龙子,通称四脚蛇。
4. 比喻人格卑鄙的小人。
蜥蜴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蜥易”。
⒉ 爬行动物。又名石龙子,通称四脚蛇。
引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朔(东方朔 )自请布卦射之曰:‘臣欲以为龙,復无角;臣欲以为蛇,復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此非守宫,当是蜥蜴。’”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夏小正补传》:“匽读为蝘,蝘蜓,守宫也。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易。世称它蝎之类,五日节必伏,兴者生也。此説为前人所未发。”
秦牧 《长街灯语·人和稗草的战争》:“除了昆虫的拟态,也还使人想到蜥蜴的变色,病菌的潜伏。”
⒊ 比喻人格卑鄙的小人。
引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既以感激天恩,敢不捨身图报。目今蜥蜴虽除,虎狼入室。”
国语词典
蜥蜴 [xī yì]
⒈ 动物名。脊椎动物爬虫纲有鳞目石龙子科。体表有细小鳞片,头比胸部狭小,口吻短而厚,四肢粗短具钩爪,尾巴细长易断。雄体背面青绿色,雌体背面淡褐色,腹部均呈淡黄色。栖息于草丛中,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有冬眠。
蜥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龙亚目释义:“有鳍蜥蜴”,是种海生爬行动物,生存于中生代的侏罗纪与白垩纪。
- 2.
亚伯托龙释义:来自亚伯达的蜥蜴分类:龙盘目→兽脚亚目→猛龙下目→暴龙科→亚伯托龙典型种:Albertosaurus libratus。
- 3.
十二时虫释义:爬行类动物名。一名避役。蜥蜴的一种。相传能随十二时而变易其体色,故称。
- 4.
古达利释义:螺旋岛对大红蚁一战中,辛·勉用“卡鲁卡琳之戒指”所召唤出来的,“蜥蜴人特别攻击队”的一员。
- 5.
四脚蛇释义:蜥蜴。
- 6.
坚蜥目释义:“老鹰蜥蜴”,唯一一科锹鳞龙科,是一群已灭绝草食性主龙类演化支,身上有重骨板、体型由中到大,生存于晚三叠纪。
- 7.
塔克斯族释义:蜴族是一种爬行类生物,虽然他们的体态与地球上的蜥蜴非常相似,但是他们的内部构造和发达的大脑是地球上的爬行动物所望尘莫及的。
- 8.
山龙子释义:蜥蜴的异名。
- 9.
巴拉帕龙释义:巴拉帕龙身子又大又笨,还长着像柱子一样粗壮的四肢。它的名字就是“粗腿蜥蜴”的意思。
- 10.
布拉西龙释义:“布拉西的蜥蜴”。
- 11.
断尾求生释义:当壁虎、蜥蜴等动物被天敌咬住尾巴或遭遇危险的时候,往往会自断尾巴,吸引敌人的注意,乘机逃跑而得以逃生。
- 12.
无角龙释义:蜥蜴的别称。语本《汉书·东方朔传》:“武帝 置守宫盂下,令 朔 射之。朔曰:‘臣以为龙,又无角;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宋 苏轼《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蝎虎》诗:“蚑蚑有足蛇,脉脉无角龙。为虎君勿笑,食尽蠆尾虫。”
- 13.
易蜴释义:即蜥蜴。
- 14.
普通壁蜥释义:是一种小型蜥蜴,全长20厘米。
- 15.
暴牙龙释义:“超自然生物”,同时“sauros”意思是“蜥蜴”。
- 16.
有足蛇释义:指蜥蜴。
- 17.
校量释义:衡量;考查。 唐 李靖《李卫公问对》卷下:“太宗 曰:‘然。吾谓不伐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校量,孙武 著书,三等皆具焉。’”《隐居通议·杂录》引 宋 郑克《折狱龟鉴》:“滋 乃于市肆借金依块形状鎔写校量,始称其半,已及三百斤,尽计大数,非二人以竹担可举。”《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清 陈立 义疏:“因凡校量勤惰之处,亦谓之校。”郭沫若《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他们对于这些史料不加重视,或则兢兢于古器物尺度轻重的校量,或则根据后来的历法推谱所谓‘殷 历
- 18.
爬行动物释义:旧称爬虫。脊椎动物的一纲。由古代两栖动物进化而来。身上有鳞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卵生或卵胎生,在陆上繁殖。如蛇、蜥蜴、龟、鳖等。
- 19.
玄蚖释义:蜥蜴。
- 20.
玄鼋释义:蜥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