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讳 [yǐn huì]
1. 因有难言之隐或忌讳而隐瞒不说。
例军师不敢隐讳,对帝缓说。——《三国志平话》
英[cover up; avoid mentioning;]
隐讳 引证解释
⒈ 谓有所忌讳而隐瞒不说。
引《荀子·成相》:“世乱恶善不此治,隐讳疾贤,良由姦诈,鲜无灾。”
杨倞 注:“隐讳过恶,疾害贤良,长用姦诈,少无灾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若乃尊贤隐讳,固 尼父 之圣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巩仙》:“道士既归,呼之出,问其情事,隐讳不以尽言。”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一:“我自己不想隐讳,我是自尊心相当强的人,委屈到要向 贺衷寒 称‘职’,实在还须得经一番锻炼。”
国语词典
隐讳 [yǐn huì]
⒈ 有所忌讳而隐瞒。
引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却不道狼乃至猛之兽,你为甚的恁般与他隐讳来?」
《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望先生悉心为朕筹划,不必有所隐讳。」
近忌讳
反坦白 坦率
隐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兜底释义:把底细全部揭露出来(多指隐讳的事):他的事儿全让人兜了底了。
- 2.
兜翻释义:⒈翻弄(旧存的东西):老太太又在开箱子兜翻她那点儿绣花的活计。 ⒉重新提起(旧事旧话):过去的那些事别兜翻了。⒊揭穿(隐讳的事情):把他的老底都给兜翻出来了。
- 3.
尽言无隐释义:把话都说完,无所隐讳。
- 4.
护疾释义:隐讳疾病。
- 5.
护讳释义:庇护和隐讳。
- 6.
抵谰释义:抵拒隐讳;抵赖。
- 7.
斥言释义:⒈谓直言指责过失。《后汉书·蔡邕传赞》:“邕 实慕静,心静辞綺。斥言 金商,南徂北徙。”李贤 注:“指斥而言,无隐讳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託讽。”⒉明言;指名而言。《左传·桓公六年》“周 人以讳事神”晋 杜预 注:“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唐 皇甫枚《飞烟传》:“其比邻,天水 赵氏 第也,亦衣缨之族,不能斥言。”《旧唐书·后妃传下·穆宗恭僖皇后王氏》:“稽诸前代,詔令所施,不斥言太后,以宫名为称。”清 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是犹隐约其词,而不忍斥言。
- 8.
无庸讳言释义:也作毋庸讳言。 无须隐讳。意思是实情已经很清楚。
- 9.
无藏释义:⒈不收藏;不储积。《左传·襄公五年》:“﹝ 季文子 ﹞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⒉不隐讳;不隐藏。《韩非子·亡徵》:“漏洩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羣臣之语者,可亡也。”北周 庾信《燕射歌辞·羽调曲》:“山无藏於紫玉,地不爱於黄银。”
- 10.
无讳释义:⒈没有顾忌;没有隐讳。⒉不讳。指灭亡。
- 11.
曲隐释义:⒈曲折隐晦。⒉曲折隐微处。⒊蓄意隐讳。
- 12.
正谏不讳释义:谏:劝谏;讳:避讳。正言相劝,毫不隐讳。
- 13.
毋庸讳言释义: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指不用。毋庸讳言,现实生活还存在着歪风邪气。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亚非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毋庸讳言的。
- 14.
毫不讳言释义:讳言:有顾虑,不愿把真实情况说出来。丝毫也没有隐讳不说的。
- 15.
直心眼释义:指人的心地直率。如:她向来就是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隐讳,办事也爽气,真是个直心眼的好姑娘啊。
- 16.
直言勿讳释义: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同“直言无讳”。
- 17.
直言无讳释义: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
- 18.
直言无隐释义: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同“直言无讳”。
- 19.
秉笔直书释义:秉:持,握住。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
- 20.
纤瑕释义:微小的瑕疵。 比喻事物的小毛病或人的小过失。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若乃尊贤隐讳,固 尼父 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北齐 刘昼《新论·妄瑕》:“是以 荆 岫之玉,必含纤瑕;驪龙之珠,亦有微纇。”唐 韩愈《月蚀》诗:“并光全耀归我月,盲眼镜浄无纤瑕。”清 赵翼《送刘石庵相公还朝》诗:“他年青史传,粹然无纤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