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 [shān sēng]
1. 住在山寺的僧人。
3. 僧人自称的谦词。
山僧 引证解释
⒈ 住在山寺的僧人。
引北周 庾信 《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唐 刘长卿 《寻盛禅师兰若》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元 李宗冽 《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 理安寺,始与山僧晤。”
⒉ 僧人自称的谦词。
引《五灯会元·法眼宗·罗汉琛禅师》:“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师曰:‘山僧过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山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叶知秋释义: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就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宋唐庚《文录》:“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2.
东邻释义:⒈东边的邻居。《易·既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后汉书·刘赵淳于江传序》:“言以义养,则 仲由 之菽,甘于东邻之牲。”唐 元结《漫问相里黄州》诗:“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叶圣陶《穷愁》:“赌窟既破,全市喧传,群来聚视博徒何如人…… 阿松 东邻子 金荣 与焉。”⒉战国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后因以“东邻”指美女。唐 李白《效古》诗之二:“自古有秀色,西施 与东邻。”五代 阎选《浣溪沙》词:“刘 阮 信非仙洞客,嫦娥 终是月
- 3.
凋散释义:零落分散。《晋书·刘毅传》:“且属县凋散,示有所存,而役调送迎不得止息,亦谓应随宜并合以简众费。”南朝 陈 周弘正《还草堂寻处士弟》诗:“故老多零落,山僧尽凋散。”清 曾国藩《箴言书院记》:“国藩 以 道光 戊戌通籍于朝。湘 人官京师者,多同时辈流。其射策先朝耆年宿望,凋散略尽。”潘漠华《人间》:“流浪的也较前稀少了,赌博也较前衰落了,唱曲的也较前凋散了,东西聚着谈笑的也较前少见了。”
- 4.
对语释义:⒈对偶的词句。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下》:“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其诗卷首有一对语云:‘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我﹞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⒉交谈,对话。唐 韩愈《赠崔立之》诗:“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一:“老兵不执役,则屏於舍外,常闻其中若有对语者。近听之,则寂然。”元 萨都剌《夜泊钓台》诗:“山僧对语夜未央,不知风露满衣裳。”章炳麟《驳中国
- 5.
山僧释义:⒈住在山寺的僧人。北周 庾信《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唐 刘长卿《寻盛禅师兰若》诗:“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元 李宗冽《题岳溪禅林精舍》诗:“山僧四五人,屡访期识面。”清 魏源《武林纪游》诗之七:“百觅 理安寺,始与山僧晤。”⒉僧人自称的谦词。《五灯会元·法眼宗·罗汉琛禅师》:“众人既尽在此,山僧不可无言。”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师曰:‘山僧过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 6.
山木释义:⒈山中的树木。《左传·昭公三年》:“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鱼盐蜃蛤,弗加於海。”南朝 宋 谢灵运《过瞿溪山僧》诗:“钻燧断山木,掩岸墐万户。”唐 白居易《自题小草亭》诗:“土阶全垒块,山木半留皮。”⒉古歌名。《文选·江淹<恨赋>》:“若乃 赵王 既虏,迁於房陵。”李善 注引《淮南子》:“赵王 迁流 房陵,思故乡,作《山木》之呕,闻者莫不陨涕。”清 钱谦益《<梅村先生诗集>序》:“夫所谓不学而能者,《三侯》、《垓下》、《沧浪》、《山木》,如天鼓谷音,称心而衝口者是也。”参阅 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十
- 7.
忘年释义:⒈忘记年月。《庄子·齐物论》:“忘年忘义,振於无竟。”成玄英 疏:“夫年者,生之所禀也,既同於生死,所以忘年也。”唐 元结《无为洞口作》诗:“洞旁山僧皆学禪,无求无欲亦忘年。”清 李世熊《独松》诗:“上友不羈云,下友忘年石。”⒉不拘年龄、行辈、以德才相敬慕。《初学记》卷十八引 晋 张隐《文士传》:“禰衡 有逸才,少与 孔融 交。时 衡 未满二十,而 融 已五十,敬 衡 才秀,忘年殷勤。”《北史·序传》:“宽 当时位望,又与 大师 年事不侔,初见,言未及终,便改容加敬……每於私室接遇,恒尽忘年之欢。”宋 苏
- 8.
息息释义:⒈呼吸;气息出入。 《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 之神,名曰 烛阴 ……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宋 苏轼《谪居三适·午窗坐睡》诗:“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清 黄景仁《大雨宿青山僧寺》诗:“劳魂与清气,息息共吁呐。”⒉犹言时时刻刻。清 叶燮《原诗·内篇下》:“夫自《三百篇》而下,三千餘年之作者,其间节节相生……衰旺相循而生物而成物,息息不停,无可或间也。”鲁迅《野草·死火》:“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⒊歇一歇。潘漠华《
- 9.
挂锡释义:亦作“掛锡”。游方僧投宿寺院。因投宿时把衣钵锡杖挂在僧堂钩上,故称。唐 裴休《赠黄蘖山僧希运》诗:“挂锡十年栖 蜀 水,浮杯今日渡 漳 滨。”《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其时 佛印 游方转来,仍旧在 相国寺 掛锡。”《痛史》第二四回:“本庙的不过四五十人,近来倒是掛锡的客师甚多。”
- 10.
百篇科释义:唐 宋 时以百篇诗赋取士,谓之“百篇科”。宋 龚明之《中吴纪闻·孙百篇》:“吴 士 孙发 尝举百篇科,皮日休 赠以诗云:‘百篇宫体喧金屋,一日官衔下玉除。’”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倚马万言试》:“宋 太平兴国 五年,试百篇科,上亲出‘松风雪月天,花竹鹤云烟,诗酒春池雨,山僧道柳泉’二十字为题,篇率四韵。”
- 11.
祖师堂释义:佛教禅宗安置祖师及开山僧人像的庙堂。
- 12.
絷缚释义:捆绑;拘捕。唐 薛用弱《集异记·宫山僧》:“即有捕逐者数辈偕至,下窥曰:‘盗在此矣。’遂以索縋人就井縶缚,加以殴击。”《宣和遗事》后集:“二帝视神咒曰:‘……传闻九弟已遭縶缚,五国已灭,未见的耗;若神有灵,容我一占以见。’”《明史·外国传五·真腊》:“﹝ 洪武 ﹞十六年遣使齎勘合文册赐其王。凡国中使至,勘合不符者,即属矫伪,许縶缚以闻。”
- 13.
绳床释义:见“绳牀”。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并用绳穿织而成。又称“胡床”、“交床”。《晋书·艺术传·佛图澄》:“迺与弟子 法首 等数人至故泉上,坐绳牀,烧安息香,呪愿数百言。”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至於坐止,咸用绳牀。”宋 王观国《学林·绳床》:“绳牀者,以绳贯穿为坐物,即俗谓之交椅之属是也。”清 杜濬《为斯上人题》诗:“谁识山僧意,绳牀绘牡丹。”清 黄宗羲《陈乾初墓志铭》:“晚得拘挛之疾,不下绳床者十五年。”
- 14.
花雨释义:⒈花季所降的雨。 前蜀 贯休《春山行》诗:“重叠太古色,濛濛花雨时。”宋 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词:“更冥冥,一帘花雨。”元 张雨《次孙大方仙兴诗韵》:“花雨扫尘鸞帚溼,岛云承韈蜃楼昬。”⒉佛教语。诸天为赞叹佛说法之功德而散花如雨。《仁王经·序品》:“时无色界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后用为赞颂高僧颂扬佛法之词。唐 李华《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十里花雨,四天香云,幢幡葢网,光蔽日月。”唐 李白《寻山僧不遇作》诗:“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赵光荣《里湖纪游》诗:“花雨散诸天,
- 15.
蜡面茶释义:唐 宋 时 福建 所产名茶。《旧唐书·哀帝纪》:“福建 每年进橄欖子……虽嘉忠藎,伏恐烦劳。今后只供进蜡面茶,其进橄欖子宜停。”宋 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蜡茶》:“建(建州)茶名蜡茶,为其乳泛汤面,与鎔蜡相似,故名蜡面茶也。”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上:“謁 普贤大士 铜像,国初敕 成都 所铸。有 太宗、真宗、仁宗 三朝所赐御製书百餘卷……蜡茶、塔、芝草之属。”元 郝经《橄榄》诗:“半青来子味难夸,宜著山僧点蜡茶。”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饮食·茶》:“苕溪渔隐(胡仔)至道 间添造石乳蜡面。”
- 16.
西邻释义:⒈西部邻国。春秋 时 晋 指 秦。《左传·僖公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⒉西边邻居。《易·既济》:“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唐 元结《漫问相里黄州》诗:“东邻有渔父,西邻有山僧。”
- 17.
赃状释义:贪污盗窃等的罪状。汉 应劭《风俗通·过誉·汝南陈茂君因》:“就 恂 素为官速谤,当便入传,引见詰问,纠其赃状,以时列闻。”《北史·元澄传》:“往年在州,於大市鞭杀五人,及检赃状,全无寸尺。”《太平广记》卷三六五引 唐 薛用弱《集异记·宫山僧》:“赃状无据,法吏终无以成其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