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 [bǐng zhú]
1. 点燃蜡烛。《说苑·建本》载:师旷劝晋平公学习,并说:“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以“炳烛”比喻好学不倦。
炳烛 引证解释
⒈ 点烛。
引《法苑珠林》卷九二:“举家走出,炳烛照之,亦了无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粉蝶》:“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
⒉ 后因以“炳烛”比喻老而好学。
引汉 刘向 《说苑·建本》:“晋平公 问於 师旷 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 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清 钱谦益 《病榻消闲杂咏》之八:“白颠炳烛浑无暇, 鲁 酒 吴 羹一味休。”
清 顾炎武 《与汤圣弘书》:“弟以望七衰龄,犹希炳烛。”
国语词典
炳烛 [bǐng zhú]
⒈ 燃烛照明。引喻日夜不辍,好学不倦。汉·刘向也作「秉烛」。
引《说苑·卷三·建本》:「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炳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京释义:⒈古代都市 西京、东京、北京 的合称。唐 以 雍州 为 西京,河南 为 东京,太原 为 北京。唐 李白《秋日于太原南栅饯尹少公应举赴上都序》:“天王三京,北都 居一。”王琦 注:“三京,谓 西京、东京、北京 也。”⒉古代都市 西京、东京、北京 的合称。宋 以 大名 为 北京,开封 为 东京,洛阳 为 西京。《宋史·仁宗纪二》:“﹝ 康定 元年六月﹞甲午,降三京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清 李赓芸《炳烛编》卷四:“謁 宋 李忠定 祠,祠东壁有石刻云:‘不愁芒屨长南謫,满愿灵旗助北征;酹彻一桮揩泪眼,烟云何处是
- 2.
炳烛释义:⒈点烛。《法苑珠林》卷九二:“举家走出,炳烛照之,亦了无异。”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粉蝶》:“还斋炳烛,见琴横案上。”⒉汉 刘向《说苑·建本》:“晋平公 问於 师旷 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 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长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后因以“炳烛”比喻老而好学。清 钱谦益《病榻消闲杂咏》之八:“白颠炳烛浑无暇,鲁 酒 吴 羹一味休。”清 顾炎武《与汤圣弘书》:“弟以望七衰龄,犹希炳烛。”
- 3.
炳烛而学释义:炳烛而学一词为师旷劝谏晋平公不要因为年老而担心学习太晚所设之比喻。
- 4.
焫烛释义:谓夜晚燃烛。指老年。清 唐孙华《次韵黄忍庵宫赞病中杂咏》之二:“焫烛光阴堪爱惜,强从六艺恣畋渔。”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自序》:“俾余於焫烛餘年有所进益,虽百朋之锡,何以过之。”参见“炳烛”。
- 5.
讳死释义:⒈忌言死亡。 汉 刘向 《说苑·正谏》:“夫有生者不讳死……讳死者不可以得生。”⒉避称死者的名。 清 李赓芸 《炳烛编·讳名》:“讳始於 周 ,然讳死而不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