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事 [wù shì]
1. 事情。东西,物品。蔑称他人。犹家伙。
物事 引证解释
⒈ 事情。
引《公羊传·隐公元年》“渐进也” 汉 何休 注:“渐者物事之端,先见之辞。”
《隋书·张衡传》:“衡 妾言 衡 怨望,谤訕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谁都知道这是大人老爷们的物事,虽是‘愚民’,却还没有愚到这步田地的。”
⒉ 东西,物品。
引《朱子语类》卷六五:“既成箇物事,便自然如此齐整。”
《水浒传》第二回:“史进 自此常常与 朱武 等三人往来,不时间,只是 王四 去山寨里送物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若中了意,便把物事抛上楼头,他楼上也便抛下菓子来。”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六十:“不想吃物事,也不晓得饿。”
⒊ 蔑称他人。犹家伙。
引元 蒋正子 《山房随笔》:“便是这物事受得许多苦,欲其死而不死。”
《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这神道是个作怪的物事,被 欒太守 来看,故不敢出来。”
国语词典
物事 [wù shì]
⒈ 物品、东西。也作「事物」。
引《西游记·第一二回》:「玄奘大喜,即便谢了恩,领了物事,更无留滞之意。」
《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我自到海外一番,不曾置得一件海外物事。」
⒉ 事情。
引《隋书·卷五六·张衡传》:「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物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案释义:⒈指一件陈奉食物的托盘。《新唐书·礼乐志五》:“皇子束脩:束帛一篚,五匹;酒一壶,二斗;脩一案,五脡。”⒉一张几桌。《朱子语类》卷十八:“如一案有许多器用,逐一理会得,少间便自见得都是案上合有底物事。”《宣和遗事》后集:“引帝至帐下,旋次升阶,惟有一案设香烛。”⒊一桩案件。⒋犹言一个部门。《宋史·职官志三》:“刑部旧有详覆案,自官制行,归诸路提刑司,至是復置。四年,併制勘、体量为一案。”
- 2.
入境问禁释义: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
- 3.
冬底释义:冬末。 《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黄胜 ﹞到冬底,打叠行囊往 北京 会试。”《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纪老三 道:‘弟兄家何出此言!小弟没事不到省下。除非冬底要买过年物事,是必要到你们那里走走,专意来拜大哥三哥的宅上便是。’”
- 4.
列传释义: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列述将相和其他人物事迹的传记。也有记载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历史的内容。
- 5.
城市快线释义:形容词:指某城市的某系统单位的固定电话,长有人等候接通接受询问并办理事物事件的特定电话。
- 6.
家谱释义:一个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本族人物事迹的簿册。
- 7.
容放释义:容纳置放。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川堂逼近内衙,务须严肃,不许容放一人后堂站立窥听。”《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不要一年,这地球便容不得了,又到哪里去找块空地容放这些物事呢?”
- 8.
尖鋭释义:⒈尖而锋利。⒉形容物之挺拔峻峭者。⒊形容声音的尖厉。⒋敏锐;灵敏而深刻。⒌谓十分明确﹐毫不含糊﹐不留情。⒍紧张﹑激烈。尖鋭造句尖而锋利。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余尝见其庙像甚勇,手持屠刀尖鋭,按膝而坐。”《朱子语类》卷十六:“此是圣人言语之最精处,如箇尖鋭底物事。如公所説,只似箇桩,头子都粗了。”《剪灯新话·太虚司法传》:“一鬼曰:‘吾赠以哨风之嘴。’即以一铁嘴加於其唇,尖鋭如鸟喙焉。”形容物之挺拔峻峭者。郭沫若《残春》四:“门司市 北有座尖锐的高峰,名叫 笔立山。”形容声音的尖厉。巴金《新生
- 9.
掌故释义:关于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等的传说或故事:文坛掌故。
- 10.
族谱释义:家族或宗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 11.
模仿者释义:模仿的人带着不同目的,对人物事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或音色语调等进行相近的演绎,以追求相似。
- 12.
物事释义:⒈事情:作何物事。⒉物品;东西:啥物事。
- 13.
科分释义:⒈向人示意的动作,行为。《水浒传》第二一回:“押司!不要使这科分!这 唐牛儿 捻泛过来,你这精贼也瞒老娘!”《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李参军 平日许多枉自风标俏倬,谈笑科分,竟不知撩在 爪哇国 那里去了。”⒉犹科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鴇儿又有做生日,打差买物事,替还债,许多科分出来。”⒊科举中式之年分。《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副钦差的官虽然比正钦差小些,然而论起科分来,他入翰林比正钦差早十年,的的确确是老前辈。”
- 14.
纍堆释义:方言。累赘。《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到了 开河集 上,王爵 道:‘我们带了纍堆物事,如何寻访?’”
- 15.
衣冠文物释义:泛称某地或某时代的人物事迹与风俗、制度。 《石点头·卷五·莽书生强图鸳侣》:“看那街市上,衣冠文物,十分华丽”。治世。《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
- 16.
讨采头释义:谓求得好预兆。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只见那 阿四 便钻出船头上来,嚷道:‘这不识时务小秃驴,我家相公正去乡试,要讨采头,撞将你这一件秃光光不利市的物事来。’”
- 17.
露天通事释义:旧时 上海 称略通日常会话用语、水平低下的西语翻译。 胡祖德 《沪谚外编·新词典》:“露天通事:蹩脚翻译也。稍諳西语,终日游行街市,见西人向内地商店购物事,即插身其间,为之通译,并得其回扣者也。”
- 18.
顽意释义:⒈顽,通“玩”。玩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九回:“这不过一个顽意罢了,谁拿成百银子去买他!”⒉顽,通“玩”。指曲艺、杂技等娱乐活动。《老残游记》第二回:“你们此地説鼓书是个什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们许多的人?”⒊顽,通“玩”。指东西;物事。多含轻蔑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个人只赚得四吊钱一月,却拿两吊钱去买这不相干的顽意儿,真是嗜好太深了。”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中国 文学里,小说和戏剧一直不曾登大雅之堂,士大夫始终只当它们是消遣的顽意儿。”⒋顽,通“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