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 [dǐng lì]
1. 三方对立。语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三者并立。坚强挺立。
鼎立 引证解释
⒈ 三方对立。
引语出《汉书·蒯通传》:“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近者 汉 之衰末,三家鼎立, 曹 失纲纪, 晋 有其政。”
宋 叶适 《纪纲一》:“然边方鼎立,彼此窥伺,一有蹉跌,而祸败随之。”
⒉ 三者并立。
引宋 苏轼 《见子由与孔常父唱和诗辄次其韵》:“自君兄弟还,鼎立知有补。”
施元之 题注:“常父 与兄 经父,弟 毅父 皆以文声起, 江 右鼎立, 元祐 时号三 孔。”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劫灰录李定国事》:“鼎立 何 瞿 堪合传,平心未取薄黄巾。”
⒊ 坚强挺立。
引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当其伐之於石,而敷之於纸,常者鼎立,怪者龙兴,高者佶然以生,而下者鱼然以适。”
国语词典
鼎立 [dǐng lì]
⒈ 三方如鼎足般对立。
引《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纲纪,晋有其政。」
近鼎峙
反独峙
鼎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分天下释义: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
- 2.
三国释义:⒈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⒉(220—280)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从曹丕称帝到晋灭吴。也有人把汉献帝在位曹操当政时划入三国时期。
- 3.
关洛释义:⒈关中 和 洛阳 一带。 泛指北方地区。《晋书·地理志上》:“魏武 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 洛 荒芜。”《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所以 关 洛 动南望之怀,獯夷遽北归之念。”吕延济 注:“关,秦 也。洛,洛阳。南望,谓乱已平,齐 都 江 南。”《南史·谢晦传》:“帝深加爱赏,从征 关 洛,内外要任悉委之。”⒉指 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中 张载 和 洛阳 二 程(程颢、程颐)。明 高启《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关 洛 遗风在,河 汾 旧业传。”
- 4.
分鼎释义:谓三分天下而雄据一方。唐 沉佺期《铜雀台》诗:“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宋 王千秋《贺新郎·石城吊古》词:“欲问 紫髯 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三国演义》第一回:“后人有诗赞 玄德 曰: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参见“三分鼎足”、“鼎立”。
- 5.
汗八里释义:元 代的 大都(今 北京市)突厥语称之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城、汗城。鲍昌《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二七章:“大元 一统,你是那举世闻名的 汗八里,城围万丈,鼎立三宫。”
- 6.
火烧赤壁释义: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 7.
赤壁之战释义:三国时,孙刘联合大败曹军的战役。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准备统一南方。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弱点,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军。这次战役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 8.
隆中对释义: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的诸葛亮对刘备作治世大计的谋划。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兴汉室、图霸业的方略。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益二州,安抚边裔,整顿内政,外结孙权,协力拒曹,待机袭取宛洛,主力出击秦川,进图中原,以求一统,史称“隆中对”。刘备依照这个谋略,建立了与魏吴鼎立的蜀汉政权。
- 9.
鼎国释义:⒈指朝廷重臣。 ⒉鼎立的三个国家。
- 10.
鼎立释义:三方面力量相当,像鼎的三条腿一样峙立着。《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
鼎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分天下释义: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
- 2.
三国释义:⒈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⒉(220—280)指东汉后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从曹丕称帝到晋灭吴。也有人把汉献帝在位曹操当政时划入三国时期。
- 3.
关洛释义:⒈关中 和 洛阳 一带。 泛指北方地区。《晋书·地理志上》:“魏武 定霸,三方鼎立,生灵版荡,关 洛 荒芜。”《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所以 关 洛 动南望之怀,獯夷遽北归之念。”吕延济 注:“关,秦 也。洛,洛阳。南望,谓乱已平,齐 都 江 南。”《南史·谢晦传》:“帝深加爱赏,从征 关 洛,内外要任悉委之。”⒉指 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中 张载 和 洛阳 二 程(程颢、程颐)。明 高启《追挽恭孝先生》诗之一:“关 洛 遗风在,河 汾 旧业传。”
- 4.
分鼎释义:谓三分天下而雄据一方。唐 沉佺期《铜雀台》诗:“昔年分鼎地,今日望陵臺。”宋 王千秋《贺新郎·石城吊古》词:“欲问 紫髯 分鼎事,只有荒祠烟树。”《三国演义》第一回:“后人有诗赞 玄德 曰: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参见“三分鼎足”、“鼎立”。
- 5.
汗八里释义:元 代的 大都(今 北京市)突厥语称之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城、汗城。鲍昌《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二七章:“大元 一统,你是那举世闻名的 汗八里,城围万丈,鼎立三宫。”
- 6.
火烧赤壁释义: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 7.
赤壁之战释义:三国时,孙刘联合大败曹军的战役。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准备统一南方。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弱点,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军。这次战役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 8.
隆中对释义: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的诸葛亮对刘备作治世大计的谋划。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兴汉室、图霸业的方略。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提出占据荆益二州,安抚边裔,整顿内政,外结孙权,协力拒曹,待机袭取宛洛,主力出击秦川,进图中原,以求一统,史称“隆中对”。刘备依照这个谋略,建立了与魏吴鼎立的蜀汉政权。
- 9.
鼎国释义:⒈指朝廷重臣。 ⒉鼎立的三个国家。
- 10.
鼎立释义:三方面力量相当,像鼎的三条腿一样峙立着。《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