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信 [píng xìn]
1. 依凭相信。
例不足凭信。
英[trust;]
凭信 引证解释
⒈ 相信;信赖。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吾尝笑 许 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
宋 赵叔向 《肯綮录·锺馗小妹》:“明皇 病中之梦,何可凭信?”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那戏文本子,多是胡諏,岂可凭信?”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他虽然听说 李自成 很礼遇 牛金星,但没有想到对他如此看重和凭信。”
⒉ 指凭证。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廓尔喀之降》:“巴忠 ……遂自遣番人与 廓尔喀 讲和,愿岁纳元寳一千锭以赎其地。亦作“凭信”。
引廓尔喀 欲立券约以为凭信。”
⒊ 凭据,证据。
引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张炳垣传》:“凡因事出入,皆有伪符券以为凴信,谓之‘关凴’。”
⒋ 信赖;可信。
国语词典
凭信 [píng xìn]
⒈ 信赖、相信。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
《宋史·卷三六〇·宗泽传》:「国家承平二百年,不识兵革,以敌国诞谩为可凭信,恬不置疑。」
凭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信具释义:佛教禅宗传法,授衣钵以为凭信,因称衣钵为信具。
- 2.
信牌释义:即传信牌。宋 仁宗 康定 元年五月,制军中传信牌,传递军中文件时,以为凭信。《宋史·舆服志六》:“传信木牌:先朝旧制,合用坚木朱漆为之,长六寸,阔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字云某路传信牌。却置池槽,牙缝相合。又凿二窍,置笔墨,上帖纸,书所传达事。用印印号上,以皮繫往来军吏之项。临阵传言,应有取索,并以此牌为言,写其上。”元 代民事亦用信牌,凡诸管官以公事摄所部,并用信牌。参阅 清 薛允升《唐明律合编·信牌》。
- 3.
信衣释义:佛教禅宗师徒传法,以法衣为凭信,因称法衣为“信衣”。
- 4.
公信释义:公众的凭信;公家的信用。
- 5.
凭信释义:⒈信赖;相信:不足凭信。⒉凭证:立字据作为凭信。
- 6.
单文孤证释义:仅有的证据。意指不足凭信。
- 7.
右券释义:古代刻木为契,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作为凭信。左半叫左券,右半叫右券。券,契据。
- 8.
右符释义:符信的右半。 古代调动军队或任免州郡长官等时使用。双方各执其一,左右合符,以为凭信。以竹、木、铜等制作。鱼形符的右半亦称“右鱼”。
- 9.
天道宁论释义:指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
- 10.
废耳任目释义:废:放弃;任:信任。 放弃了耳朵,信任眼睛。指不相信别人的意见,只凭信自己眼见的现象。
- 11.
征信释义:考核证实;取信,凭信。
- 12.
徵信释义:考核证实;取信,凭信。 唐 柳宗元《徵咎赋》:“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清 方苞《台拱冈墓碣》:“豫为铭幽之文,其言视不肖子 苞 为可徵信於后世。”沉昌直《<柳溪竹枝词>序》:“故大之如二《雅》三《颂》,既在在为国故朝章所寄;小之即閭巷歌謡,所陈者不出一乡一里之间,而语本天真,事皆徵信,寥寥短章,亦实为一方志乘之所自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徵信。”
- 13.
拇印释义:以手的拇指代印,捺之以为凭信。
- 14.
教条释义:⒈宗教上的信条,只要求信徒信从,不容许批评怀疑。⒉只凭信仰,不加思考而盲目接受或引用的原则、原理。⒊比喻僵化死板,不知变通:你们不从实际出发,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未免太教条了。⒋指教条主义。
- 15.
旌节释义:⒈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周礼·地官·掌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郑玄 注:“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孙诒让 正义:“《后汉书·光武纪》李 注云:‘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司常》云:‘析羽为旌。’旌节,盖即以竹为橦,又析羽缀橦以为节。其异於九旗者,无縿斿也。汉 节即放古旌节为之,故 郑 举以相况。”唐 杨炯《建昌公王公神道碑》:“乘使者之輶车,掌行人之旌节。”⒉借以泛指信符。萧三《送毛主席飞重庆》诗:“和平、民主、团结,三者都不能一缺--这就是人民
- 16.
无凭据释义: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 17.
春梦秋屁释义:春梦秋屁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比喻虚空不实、不足凭信的事物。
- 18.
月鱼释义:唐 代出入宫殿及城门的鱼符。 雄雌各十二,雄者存宫内,雌者授其人,符合以为凭信,按月而易,故称。
- 19.
杖节释义:执持旄节。 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
- 20.
河汉释义:⒈银河。 ⒉比喻不着边际、不可凭信的空话。⒊指不相信或忽视(某人的话):幸毋河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