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债 [bì zhài]
1. 犹躲债。
避债 引证解释
⒈ 犹躲债。
引宋 司马光 《道旁田家》诗:“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急得 采卿 走头无路,家里坐不住,便常到 沉月卿 家避债。”
许地山 《空山灵雨·债》:“我想做人若不能还债,就得避债,决不能教债主把他揪住,使他受苦。”
国语词典
避债 [bì zhài]
⒈ 躲避债务。也作「逃债」。
例如:「他为了避债而到处藏匿。」
近躲债
避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抽逃释义:(为逃避债务、隐匿财产、抗拒纳税等)暗中抽走(资金)。
- 2.
躲账释义:犹避债。 贺敬之 丁毅 等《白毛女》第一幕:“一到快过年的时候,爹就出去躲账了。”刘波泳《秦川儿女》第一部第九章:“不行。我想过了,蜡坊好些个人,撂开别人自己去躲账,咋能行?”
- 3.
逃责释义:⒈逃避罪责。 南朝 梁 任昉《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四海之议,於何逃责。”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王闻震怒,欲置严刑。弟曰:‘不敢逃责,愿开金函。’”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宗维不许”自注引 宋 王若冲《北狩行录》:“某之罪失,固不可逃责。”⒉逃避债务。《陈书·高祖纪上》:“却桉下髻,求哀之路莫从;窃鈇逃责,容身之地无所。”唐 刘知几《史通·编次》:“又自古王室虽微,天命未改,故臺名逃责,尚曰 周王;君未繫颈,且云 秦国。”章炳麟《訄书·客帝匡谬》:“及夫陵夷积弱,处逃
- 4.
避债释义:犹躲债。宋 司马光《道旁田家》诗:“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急得 采卿 走头无路,家里坐不住,便常到 沉月卿 家避债。”许地山《空山灵雨·债》:“我想做人若不能还债,就得避债,决不能教债主把他揪住,使他受苦。”
- 5.
避债台释义:本名 謻台,周景王 所筑。后因 周赧王 避债于此,故称。明 汤显祖《与男开远》:“我歌《鹿鸣》五十年,求一 避债臺 不得,念之。”清 钱谦益《朱府君墓志铭》:“人或谓君:若他日寧有 避债臺 乎?”清 袁枚《随园随笔·摘史记注》:“赧王 为诸侯所逼,负责於民,乃上臺避之,号 避责臺。”参见“逃债臺”。
- 6.
避责台释义:见“避债臺”。
- 7.
青镜释义:即青铜镜。 唐 李峤《梅》诗:“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明 李东阳《次李白洲六十寿韵》:“自爱黑头双鬢在,每呵青镜手亲磨。”清 厉鹗《岁暮二咏·典衣》:“青镜流年始觉衰,今年避债更无臺。”参见“青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