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缉 [bǔ jī]
1. 修补。
补缉 引证解释
⒈ 修补。
引《宋书·刘义欣传》:“义欣 纲维补缉,随宜经理,劫盗所经,立讨诛之制。”
宋 叶适 《吕君墓志铭》:“吕君 用一扇十年尚补缉之,道遇坠炭数寸,亦袖携以归。”
⒉ 整理编辑。
引《旧唐书·经籍志上》:“玄宗 曰:‘内库皆是 太宗、高宗 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於检閲。’”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 孔 门相传旧本耳, 朱子 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
补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僞谬释义:亦作“偽繆”。讹错;错误。宋 孙奭《孟子正义序》:“丁氏 则稍识指归,伪谬时有。”宋 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补缉闕亡,黜正伪繆,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
- 2.
整比释义:整理排比。《旧唐书·经籍志上》:“开元 三年,左散骑常侍 褚无量、马怀素 侍宴,言及经籍。玄宗 曰:‘内库皆是 太宗、高宗 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於检閲。卿试为朕整比之。’”《新唐书·百官志二》:“司衣、典衣、掌衣,各二人,掌宫内御服、首饰整比,以时进奉。”
- 3.
杂僞释义:驳杂不纯。亦指伪造之物。《宋书·颜竣传》:“愚谓宜听民铸钱,郡县开置钱署,乐铸之家,皆居署内,平其准式,去其杂伪。”《新唐书·礼乐志三》:“自 周 衰,礼乐坏于 战国 而废絶于 秦。汉 兴,《六经》在者,皆错乱、散亡、杂伪,而诸儒方共补缉,以意解詁,未得其真,而讖纬之书出以乱经矣。”
- 4.
疑谬释义:亦作“疑繆”。可疑和谬误之处。三国 吴 韦昭《国语解叙》:“遭 秦 之乱,幽而復光,贾生、史迁 颇综述焉。及 刘光禄 於 汉成 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下吏以此服之。”《新唐书·崔义玄传》:“义玄 有章句学,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文献通考·经籍二二》:“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事多异闻,言或过实,然藉以质正疑谬,补缉闕遗,后之为史者,有以取资。”
- 5.
补缉释义:⒈修补。《宋书·刘义欣传》:“义欣 纲维补缉,随宜经理,劫盗所经,立讨诛之制。”宋 叶适《吕君墓志铭》:“吕君 用一扇十年尚补缉之,道遇坠炭数寸,亦袖携以归。”⒉整理编辑。《旧唐书·经籍志上》:“玄宗 曰:‘内库皆是 太宗、高宗 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於检閲。’”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 孔 门相传旧本耳,朱子 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