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气 [zhì qì]
1. 涵养精气。
2. 修养气质。
3. 谓掌握军队士气。
5. 犹呕气,生气。
治气 引证解释
⒈ 涵养精气。
引《荀子·修身》:“以治气养生,则身后 彭祖。”
《韩诗外传》卷一:“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 彭祖。”
⒉ 修养气质。
引《史记·五帝本纪》:“﹝ 顓頊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⒊ 谓掌握军队士气。
引《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鋭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⒋ 犹呕气,生气。
引知侠 《铺草》:“同志不会跟我这板老头治气,同志的心胸能像咱这庄稼人那样狭隘么?”
《新华月报》1953年第9期:“人家不听,就好像跟我治气似的。”
治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经纹穴释义:五经纹穴为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之一,在第一掌指关节处横纹及食、中、无名、小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处,主治气血不和,肚胀,四肢抽掣,寒热往来,去风,除腹响。
- 2.
倪佳涵释义:一个天生具有舞台统治气质的和音乐质感的女星,无论身材还是相貌都可以用“天生丽质”来形容;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妩媚的眼神,倪佳涵身上散发出来音乐知性的味道和才情让其一出道就成为乐坛的焦点人物。
- 3.
制义释义:⒈制宜,裁断适宜。 《易·恒》:“夫子制义,从妇凶也。”《国语·周语上》:“考中度衷以蒞之,昭明物则以训之,制义庶孚以行之。”韦昭 注:“义,宜也。”⒉制定尊卑之义。《左传·桓公二年》:“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史记·五帝本纪》:“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司马贞 索隐:“鬼神聪明正直;当尽心敬事,因制尊卑之义。”⒊即八股文。《明史·选举志二》:“其文略仿 宋 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清 刘大櫆《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惟制义为后学所推奉。”吴晗《朱元璋传》第五章:
- 4.
参冬饮释义:是一种药名,主治气虚喘逆,虚热,脉浮大,按之则空,或见濡软,散大无神。
- 5.
气候释义:⒈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它与气流、纬度、海拔、地形等有关。⒉比喻动向或情势:政治气候。⒊比喻结果或成就:几个人瞎闹腾,成不了气候。见〖成气候〗。
- 6.
治气释义:⒈涵养精气。《荀子·修身》:“以治气养生,则身后 彭祖。”《韩诗外传》卷一:“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 彭祖。”⒉修养气质。《史记·五帝本纪》:“﹝ 顓頊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⒊谓掌握军队士气。《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鋭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⒋犹呕气,生气。知侠《铺草》:“同志不会跟我这板老头治气,同志的心胸能像咱这庄稼人那样狭隘么?”《新华月报》1953年第9期:“人家不听,就好像跟我治气似的。”
- 7.
治气养生释义:治气:修养气度。 指修养精神,保养身体。
- 8.
消蛊汤释义:主治气作蛊胀,但腹满,而四肢头面不肿。
- 9.
灵和释义:⒈指柔和恬淡清心寡欲的修养。⒉指祥和的政治气氛。⒊引申为和谐协调。⒋古代善琴者。⒌殿名。⒍指柳。
- 10.
鋭气释义:⒈旺盛的气势。⒉指气势旺盛。词语出处。⒊旺盛的气势。《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鋭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夫鋭气挫於险塞,粮食竭於内府。”晋 左思《蜀都赋》:“鋭气剽於中叶,蹻容世於乐府。”明 屠隆《綵毫记·官兵大捷》:“王师鋭气吞强敌,神机鬼杂测。”鲁迅《故事新编·采薇》:“叔齐 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⒋指气势旺盛。《汉书·赵充国传》:“急因天时大利,吏士鋭气,以十二月击 先零羌。”
- 11.
顺气丸释义:中成药丸。主治气闷不舒等症。亦比喻使人消气顺遂的话语或事情。《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俺寧可老儒终身,死去到阎王面前高声叫屈,还博个来世出头,岂可屈身小就,终日受人懊恼,喫顺气丸度日!”西戎《纠纷》五:“他这个人就是这路脾气,爱吃个顺气丸。”《人民文学》1982年第11期:“老婆子,你今天吃了什么顺气丸了?咋尽帮着你三侄子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