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馆 三馆的意思
sānguǎn

三馆

简体三馆
繁体三館
拼音sān guǎn
注音ㄙㄢ ㄍㄨㄢ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guǎn,(1) 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组词】:宾馆。旅馆。馆舍。(2) 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外交人员常驻的住所。【组词】:大使馆。领事馆。(3) 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组词】:茶馆。照相馆。(4) 一些文化工作场所。【组词】:报馆。博物馆。文化馆。馆藏。(5) 旧时指教学的地方。【组词】:家馆。蒙馆。坐馆。

基本含义

三馆指的是古代官署中的三个部门,包括国子监、太学和翰林院。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渊博,能够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

三馆的意思

三馆 [sān guǎn]

1. 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公孙弘)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合,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2. 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宋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4. 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三馆 引证解释

⒈ 汉武帝 时,丞相 公孙弘 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

《西京杂记》卷四:“平津侯 ( 公孙弘 )自以布衣为宰相,乃开东閤,营客馆,以招天下士。其一曰钦贤馆,以待大贤;次曰翘材贤,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馆,以待国士。”

⒉ 唐 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 宋 因之,三馆合一,并在崇文院中。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宋 郑樵 《通志·总序》:“欲三馆无素餐之人,四库无蠹鱼之简,千章万卷,日见流通。”

⒊ 宋 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国语词典

三馆 [sān guǎn]

⒈ 唐时昭文馆、集贤院、史馆。负责修史、藏书、校雠等事项。

宋·费衮《梁谿漫志·卷二·三馆馆职》:「唐三馆者,昭文馆、史馆、集贤院是也。」

⒉ 用来教育士子的三机构。唐代以宏文、崇文、国子为三馆;宋代以广文、太学、律学为三馆

⒊ 汉代公孙弘为招致人才而开的三个馆。即钦贤、翘材、接士。


三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馆释义:⒈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开钦贤、翘材、接士三馆,收罗人材。 ⒉唐有弘文(亦称昭文)、集贤、史馆三馆,负责藏书、校书、修史等事项。⒊宋设广文、大学、律学三馆,以为教育士子的机构。见《宋史·选举志三》。
    • 2.
      入馆释义:谓进入三馆供职。馆,三馆。
    • 3.
      嗣岁释义:《诗·大雅·生民》:“载燔载烈,以兴嗣歳。 ”毛 传:“兴来岁,继往岁也。”郑玄 笺:“嗣岁,今新岁也。”后以“嗣岁”指来年、新的一年。宋 苏轼《杭州祷观音祈晴文》:“永惟嗣岁之忧,将有流离之惧。”宋 苏辙《次莫州通判刘泾韵》之一:“约我一樽迎嗣岁,待君三馆已多时。”
    • 4.
      太清楼释义:北宋 宫内楼名。 为宴近臣宗室之所。真宗 咸平 三年诏三馆写四部书各一本置于此,以便观览。参阅 宋 王应麟《玉海》卷一六四。
    • 5.
      学士释义:⒈有学之士。 旧时泛指有学问的人。⒉六朝以后掌管编纂撰述的官名。唐置学士掌整理经籍图书、起草诏命等。宋代三馆诸阁遍设学士,南宋以后设置渐滥。⒊学位的最低一级。
    • 6.
      方苞释义:(1668-1749)清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徙居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县)。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号望溪。为清散文家和文学理论家。圣祖康熙间进士。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入狱,后得赦。高宗乾隆间命入直南书房,擢礼部侍郎、三馆总裁。后因事落职辞官归乡。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为桐城派创始人。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立论大抵本程、朱学说,宣扬封建礼教。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 7.
      朝列释义:犹朝班。 泛指朝廷官员。晋 潘岳《<秋兴赋>序》:“摄官承乏,猥厠朝列。”唐 孟浩然《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诗:“因声谢朝列,吾慕 潁阳 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知节 又歷詆朝列,(审刑)、审官、两制、三馆、諫官、御史都无其人,其薄人厚己如此!”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復赋诗纪事,徧示朝列,外议始息。”
    • 8.
      末伎释义:⒈古指工商业。汉 荀悦《申鉴·时事》:“絶末伎,同本务,则事业脩矣。”⒉不足道的技艺。晋 张华《励志》诗:“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蒲卢 縈缴,神感飞禽。末伎之妙,动物应心。”唐 刘肃《大唐新语·惩戒》:“高宗 朝,姜恪 以边将立功为左相,阎立本 为右相。时以年饥,於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臺令史明经。’以末伎进身者,可为炯戒。”明 刘基《赠弈棋相子先序》:“盖棋,末伎也,而有用兵之道,可以通人之智。”
    • 9.
      省吏释义:指 唐 宋 时在中央政府及三馆任职的官吏。
    • 10.
      西馆释义:⒈三国 时 陈思王 曹植 的邸第称“西馆”。后遂以为亲王邸第的代称。唐 李商隐《代魏宫私赠》诗:“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 漳河 隔梦思。”明 张居正《宝谟记》:“我 献皇帝 圣质天成,睿思神授,昔居西馆,已著英声。”⒉宋 代御书库名。宋 李攸《宋朝事实》卷九:“宋 初置三馆。长庆门 北,谓之 西馆。太平兴国 初,于 升龙门 东北,创立三馆书院。三年,赐名崇文院,迁 西馆 书贮焉。东廊为集贤书库,西廊分四部为史馆书库。”
    • 11.
      贴职释义:兼职。唐 刘禹锡《复荆门县记》:“初,公以县之之便闻於上也,禹锡 方以郎位贴职於计曹。”宋 刘攽《中山诗话》:“王益柔 胜之 为馆职,年少意頡頏。张掞 叔文 亦新贴职,年长而官已高,每羣聚輒居上座。”清 方以智《通雅·官制·仕进》:“以他官兼曰贴职。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直馆、直院谓之馆职,以它官兼者谓之贴职。”
    • 12.
      通掌释义:全面主持。《晋书·职官志》:“至 成帝 建始 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书五人,一人为僕射,而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祕记章奏之事。”《宋史·职官志四》:“以内侍二人为勾当官,通掌三馆图籍事。”
    • 13.
      隽贤释义:指才德杰出的人。《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元年》:“自 隆安 以来,中外之人厌於祸乱。及 玄 初至,黜姦佞,擢雋贤,京师欣然,冀得少安。”《宋史·选举志一》:“今下郡国招徠雋贤,其教育之方,课试之格,令两制、两省、待制以上、御史、三司、三馆杂议以闻。”
    • 14.
      馆阁释义:⒈指房屋建筑。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馆阁崇宽,屋宇佳丽。”⒉北宋 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通称“馆阁”。 明 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 馆阁 ”。 清 代沿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 端拱 中,始分三馆,书万餘卷,别为祕阁,命 李至 兼祕书监, 宋泌 兼直阁, 杜镐 兼校理,三馆与祕阁始合为一,故谓之‘馆阁’。”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三:“苟在德学高等,可备凝丞,则另为一科,以储馆阁之养。” 清 查慎行 《
    • 15.
      黄本释义:⒈宋 时称用雌黄书写的国史。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太宗 时,史官 张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圣諭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此国史有朱墨本之始也…… 绍兴 初,赵相鼎 提举再撰,又或以雌黄书之,目为黄本,然世罕传。”⒉宋 时用黄纸印写的书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五年》:“辛丑,三馆、祕阁上所写黄本书六千四百九十六卷,补白本书二千九百五十四卷。”

三馆(sangu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馆是什么意思 三馆读音 怎么读 三馆,拼音是sān guǎn,三馆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馆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