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 [sān guān]
1.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2.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3.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4.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汉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5.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三国时魏国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6. 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7. 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9. 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三官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引《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
《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 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
《孔子家语·正论》:“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
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
⒉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
引《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⒊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管理农、商、工的田师、市师、器师。
引《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於道者也。”
《吕氏春秋·上农》:“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
高诱 注:“三官,农、工、贾也。”
⒋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汉 代管理铸钱的均输、钟官、辨铜令三官。为水衡都尉之属官。
引《史记·平準书》:“其后二岁,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 上林 三官铸。”
裴骃 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 武帝 元鼎 二年初置,掌 上林苑,属官有 上林 均输、钟官、辨铜令。”
⒌ 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三国 时 魏国 称廷尉属官正、监、平为廷尉三官。
引《三国志·魏志·鲍勋传》:“詔曰:‘ 勛 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驳:‘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 勛 无活分,而汝等欲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姦,当令十鼠同穴。’”
《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官,廷尉正、监、平也。”
⒍ 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引《黄庭内景经·沐浴》:“传得可授告三官。”
务成子 注:“三官,天地水也。”
唐 吴筠 《游仙》诗:“三官无遗谴,七祖升云軿。”
明 归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庙记》:“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
⒎ 人体三种器官。指耳、目、心。
引《吕氏春秋·任数》:“凡耳之闻也,藉於静;目之见也,藉於昭;心之知也,藉於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废矣。”
高诱 注:“三官,耳、目、心。”
⒏ 人体三种器官。指口、目、耳。
引《淮南子·诠言训》:“食之不寧於体,听之不合於道,视之不便於性,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高诱 注:“三官,三关,谓食、视、听也。”
国语词典
三官 [sān guān]
⒈ 三种官的合称:(1)司徒、司马、司空的总称。(2)汉代均输、钟官、辨铜令的合称。《史记·卷三〇·平准书》裴骃集解引〈汉书百官表〉:「『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属官有上林均输、钟官、辨铜令。』然则上林三官,其是此三令乎?」
引《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为司空,以书勋。」
《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
⒉ 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官」。
⒊ 人身上的三要处:(1)耳、目、心之三器官。(2)身体食、视、听三要处。
引《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凡耳之闻也,藉于静;目之见也,藉于昭;心之知也,藉于理。君臣易操,则上之三官者废矣。」
《淮南子·诠言》:「三官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 」
三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官堂释义:道教供天、地、水三官神的庙宇。
- 2.
三官手书释义:道教徒祈祷三官神的文书。 《三国志·魏志·张鲁传》“雄据 巴、汉 垂三十年”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典略》:“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説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
- 3.
三官钱释义:汉 代 上林苑 三官所铸的钱币。
- 4.
三官释义:⒈古代三种官的合称。 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礼记·王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於三官。”《左传·昭公四年》:“使三官书之,吾子为司徒,实书名;夫子为司马,与工正,书服;孟孙 为司空,以书勋。”《孔子家语·正论》:“于奚 辞,请曲悬之乐,繁缨以朝,许之,书在三官。”王肃 注:“司徒书名,司马书服,司空书勋也。”⒉古代三种官的合称。军队中执掌鼓、金、旗以发布军令的三种官。《管子·兵法》:“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
- 5.
与世沈浮释义:亦作“與世浮沉”。随波逐流,附和世俗。《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宋 司马光《右班殿直傳君墓志铭》:“然不能與世浮沉。平視貴要,若無人,故所至齟齬。”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商三官》:“然 三官 之爲人,即蕭蕭 易水,亦將羞而不流;況碌碌與世浮沉者邪!”
- 6.
东宫三少释义:古代辅导太子的少师、少傅、少保三官的合称。
- 7.
东宫三师释义:古代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
- 8.
两下释义:⒈双方;两方面。《穀梁传·昭公八年》:“两下相杀,不志乎《春秋》。”唐 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於礼矣。”《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 送酒与 布,两下眉来眼去。”吴组缃《山洪》二:“有一次因为派捐,三官 提出质问,两下发生争执。”⒉有屋脊房屋的前后两檐。《礼记·檀弓上》“见若覆夏屋者矣”唐 孔颖达 疏:“殷 人以来,始屋四阿,夏 家之屋,唯两下而已。”⒊指办法或本领。如:你还真有两下。参见“两下子”。
- 9.
乔样释义:模样妖冶。《金瓶梅词话》第三七回:“他是咱后街宰牲口 王屠 的妹子,排行叫六姐,属蛇的,二十九岁了,虽是打扮的乔样,到没见他输身。”《金瓶梅词话》第六八回:“王三官 娘 林太太,今年不上四十岁,生的好不乔样,描眉画眼,打扮的狐狸也似。”
- 10.
地官释义:⒈古代六官之一。 ⒉神名。道家以天官、地官、水官为三官。
- 11.
天衣释义:⒈佛教谓诸天人所着之衣。《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一切菩萨行道劫数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广亦然。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南朝 陈 徐陵《天台山徐则法师碑》:“夫海水扬尘,几千年而可见;天衣拂石,几万年而应平。”⒉泛指仙神所着之衣。唐 司空图《云台三官堂文》:“尘蒙而庙貌全隳,蘚驳而天衣半褫。”许地山《缀网劳蛛·商人妇》:“阿丹浩挖 被天魔 阿扎贼 来引诱,吃了 阿拉 所禁的果子,当时他们二人底天衣都化没了。”⒊帝王所着之衣。《南齐书·舆服志》:“衮衣 汉 世
- 12.
夺却释义:⒈亦作“夺却”。夺去;占去。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醖署丞等三官,皆流外之职,已被士人夺却。”五代 和凝《解红》词:“两箇瑶池小仙子,此时夺却《柘枝》名。”宋 朱熹《答吕子约书》:“年来觉得日前为学,不得要领,自做身主不起,反为文字夺却精神。”⒉见“夺却”。
- 13.
止法释义:宋 朝对文武臣转官的规定。 宋 洪迈《容斋续笔·宰相爵邑》:“是时,婺相 以(国公)食邑过二千户为辞。寿皇 遣中使至 迈 所居宣示,令具前此有无体例,及合如何施行事理,拟定闻奏。遂以邑户无止法復命,乃竟行下。”宋 赵昇《朝野类要·入仕》:“﹝止法﹞:谓如文臣转中大夫,直候职及侍从格,方许转太中大夫。若执政,转至金紫光禄大夫,直候拜相,方许转行特进。又如武臣,转至武功大夫,若有军功,方许转行右武。餘人以三官比转一官。又如捧香只转至训武郎,年劳只转至承直郎之类。”
- 14.
田师释义:古时掌管农事的官员。《荀子·解蔽》:“农精於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於市而不可以为市师,工精於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
- 15.
穷穷释义:⒈轻视、侮辱处于困境的人。 《荀子·修身》:“不穷穷而通者积焉。”《吕氏春秋·上德》:“臣闻贤主不穷穷。”⒉谓极其困苦。《管子·兵法》:“三官不繆,五教不乱,九章著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尹知章 注:“危危、穷穷,皆重有其事。”石一参 今诠:“民众恒习於军事之教,则化危为安,化穷为通,无害无难。”⒊忧愁悲伤貌。汉 刘向《说苑·善说》:“当是时也,固不可以闻飞鸟疾风之声,穷穷固无乐已。”⒋谨慎诚笃貌。清 恽敬《庄达甫<摄山采药图>序》:“更七年,復见 达甫 充然油然者犹是,而穷穷然而歛,休休然而
- 16.
谨案释义:⒈慎查考。 引用论据、史实开端的常用语。《汉书·魏相传》:“臣谨案王法必本於农而务积聚,量入制用以备凶灾,亡六年之畜,尚谓之急。”《魏书·韩子熙传》:“谨案律文:诸告事不实,以其罪罪之。”清 王昙《穀城西楚霸王墓碑》:“臣谨案 殷 人以柏,夏 氏以松,将军之树,大王之风。”⒉详细案问。南朝 梁 玄光《辩惑论》:“若必须辞诉然后判者,始知道君无玄鉴之能,天曹无天眼之照,三官疲於谨案,伺吏劳於讨捕。”
- 17.
贪念释义:犹贪心。 清 东轩主人《述异记·三官示现》:“陈 悚然自失,始知贪念之见谴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伯明 所以结交 雅琴 之故,无非是贪他一点小便宜,有时还可以通融几文。有了这个贪念,就不免要竭力交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