虏使 [lǔ shǐ]
1. 谓当作奴隶役使之。
3. 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或敌寇所遣使者的蔑称。
虏使 引证解释
⒈ 谓当作奴隶役使之。
引《战国策·赵策三》:“彼 秦 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鲍彪 注:“视民如所虏获。”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虏使其民。”
司马贞 索隐:“言( 秦 人)以奴虏使其人,言无恩以恤下。”
⒉ 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或敌寇所遣使者的蔑称。
引宋 胡铨 《上高宗封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諂諭 江 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
宋 岳珂 《桯史·三忠堂记》:“惟一编脩官 胡銓 毅然上书,乞斩相参、虏使,三纲五常赖以不坠。”
虏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京邸释义:京都的邸舍。《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那人也是一个少年,喜谈乐道,把这封家书一节,顷刻间遍传京邸。”清 昭槤《啸亭续录·超勇亲王》:“虏使 哈柳 至,强辩士也,謁王於京邸。”
- 2.
抗敌释义:⒈对抗;对等。 《魏书·薛谨传》:“谨 所治与 屈丐 连接,结士抗敌,甚有威惠。”旧题 南朝 宋 刘质《近异录》:“他家童稚或与争忿,则六臂齐举奋击,莫能抗敌。”《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七年》:“虏使之来,受而弗答。以为大明临御,国富兵强,抗敌之礼,何惮而为之,何求而行之!”⒉抗击来犯之敌。《新唐书·回鹘传上》:“回鶻 盛彊,北边空虚,一为风尘,则弱卒非抗敌之夫,孤城为不守之地。”元 杨载《送张仲实之宜兴》诗:“兵威终抗敌,人力可回天。”
- 3.
权使释义:⒈用权势役使。 《战国策·赵策三》:“彼 秦 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⒉宋 代专掌财赋的三司代理长官。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上:“咸平 六年,併三部为三司使,官轻则为‘权使公事’。庆历 中,叶翰林 道卿 再总计,止云‘权使’,盖中书误也。其后遂分‘权使’与‘使公事’为两等。”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二》:“三司使班在翰林学士之上,旧制权使即与正同,故三司使结衔皆在官职之上。庆历 中,叶道卿 为权三司使,执政有欲抑 道卿 者,降敕时移权三司使在职下结衔,遂立翰林学士之下,至今为例
- 4.
歆艳释义:⒈歆羡,羡慕。⒉同“歆艷”。《新唐书·李晟传》:“每虏使至,必召息曩于坐,衣大锦袍,金带,夸异之,虏皆指目歆艳。”宋苏轼《代李琮论京东盗贼状》:“使此辈歆艳其利,以为进身之资。”明宋濂《孚中禅师信公塔铭》:“是当揭之崇碑,明示方来,使学佛者有所歆艳而起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