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杖节 杖节的意思
zhàngjié

杖节

简体杖节
繁体杖節
拼音zhàng jié
注音ㄓㄤˋ ㄐㄧㄝ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àng,(1) 扶着走路的棍子。【组词】:手杖。拐杖。(2) 泛指棍棒。【组词】:擀面杖。禅杖。(3) 古代刑罚之一,用棍打。【组词】:杖脊。(4) 古同“仗”,恃,凭倚。

jié jiē,(1) 〔节骨眼儿〕喻关键的,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或时机(“骨”读轻声)。

基本含义

指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夜。

杖节的意思

杖节 [zhàng jié]

1.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杖节 引证解释

⒈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

《汉书·叙传下》:“博望 杖节,收功 大夏。”
又《王莽传上》:“以太保 甄邯 为大将军,受鉞 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鉞,屯城外。”
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晋书·王敦传》:“顷者令 导 内综机密,出録尚书,杖节京都,并统六军。”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我乏济时畧,杖节抚藩维。”
章炳麟 《艾如张》诗:“借问杖节谁?云是 刘荆州。”


杖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吞毡释义: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匈奴 欲降之,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 断饮食,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六:“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延陵 掛剑心相许,属国 吞毡志竟成。’”苏曼殊《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 2.
      未易才释义:难得的人才。《晋书·王珣传》:“﹝ 珣 ﹞与 陈郡 谢玄 为 桓温 掾,俱为 温 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 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 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二年》“德诚 掖之而下,并其子斩於 广陵市”元 胡三省 注:“田頵、朱延寿、安仁义,淮南 诸将中之鎗鎗者也,三叛连衡,不足以病 杨行密,期年之餘,相次禽殄。行密 未易才也。”
    • 3.
      谢掾释义:指 东晋 谢玄。玄 曾任 桓温 掾属,故称。《晋书·王珣传》:“珣 字 元琳。弱冠与 陈郡 谢玄 为 桓温 掾,俱为 温 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 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 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唐 罗隐《淮南送工部卢员外赴阙》诗:“隋 邸旧僚推 谢掾,汉 廷高议得 相如。”
    • 4.
      避盈释义:古人认为物极必反,泰极否来,因此必须避免处于招致衰败的盈满状态。 《宋书·刘敬宣传》:“今此杖节,常惧福过祸生,实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 明 刘基 《秋怀》诗之八:“晦明相代谢,避盈乃无歉。”
    • 5.
      黑头公释义:⒈指少年而居高位者。《晋书·王珣传》:“弱冠与 陈郡 谢玄 为 桓温 掾,俱为 温 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 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 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唐 韩翃《送李中丞赴商州》诗:“当年紫髯将,他日黑头公。”清 吴伟业《寿总宪龚公芝麓》诗:“谈笑 阮生 青眼客,文章 王掾 黑头公。”⒉指毛笔。宋 黄庭坚《戏咏猩猩毛笔》:“束缚归来儻无辱,逢时犹作黑头公。”清 赵翼《分校杂咏·蓝笔》:“欣赏情同青眼客,别载权亚黑头公。”清 高鹗《笔》诗:“少年濡染处,争説黑头公。”

杖节(zhangji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杖节是什么意思 杖节读音 怎么读 杖节,拼音是zhàng jié,杖节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杖节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