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林释义:⒈古宫苑名。 秦 旧苑,汉 初荒废,至 汉武帝 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 西安市 西及 周至、户县 界。《三辅黄图·苑囿》:“汉 上林苑,即 秦 之旧苑也。《汉书》云:‘武帝 建元 三年,开 上林苑,东南至 蓝田 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 南山 而西,至 长杨、五柞,北绕 黄山,濒 渭水 而东,周袤三百果。’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⒉古宫苑名。东汉 光武帝 时建造。故址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汉 魏 洛阳 故城西。东汉 永平 十五年冬,车骑校猎 上林苑,即此。⒊古宫苑名。南朝 宋 大明 三年建造。故址
- 2.
下蔡释义:古邑名。 故城在今 安徽 凤台县。
- 3.
下都释义: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 都 镐京,以 雒邑(今 河南 洛阳 故城)为下都。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誥》序云:‘周公 往营 成周’,则 成周 乃东都总名。河南,成周 之王城也;洛阳,成周 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釐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 都 洛阳,东晋 称 建业(今 江苏 南京市)为下都。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 从 豫章 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 都 邺,以 晋阳(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为
- 4.
临淄释义:齐国 故城。 在 山东省 淄博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周 初封 吕尚 于 齐,建都于此,名 营丘,齐胡公 迁都 薄姑,齐献公 元年又迁回,称 临淄。春秋 战国 时先后作为 姜齐 与 田齐 的国都达630多年,是当时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为列国中最繁华的都市之一。故城包括大城与小城两部分,总面积达15馀平方公里。城内文化遗存丰富。城东北有 韶院村,传为 孔子 在 齐 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之地。解放后故城内设临淄文物管理所,辟有出土文物陈列室。
- 5.
伊州释义:⒈曲调名。商调大曲。《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天寳 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一·伊州》引《乐苑》:“《伊州》,商调曲,西京 节度 ﹝盖﹞嘉运 所进也。”唐 白居易《伊州》诗:“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 小玉 唱《伊州》。”宋 张先《减字木兰花》词:“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明 陆采《明珠记·饮药》:“鸳鸯綉带抛何处,一曲《伊州》泪万行。”⒉州名。古称 昆吾,本 隋 伊吾郡,唐 改置 伊州,又名 西州。故城在今 新疆 哈密县。《旧唐书·地理志三》:“伊
- 6.
偃朱释义:地名。相传为 舜 避 尧 子 丹朱 所居之地。《史记·五帝本纪》“尧 崩,三年之丧毕,舜 让辟 丹朱 於 南河 之南”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括地志》:“又有 偃朱 故城,在县(濮州 鄄城县)西北十五里。”地在今 山东 鄄城县。
- 7.
冤句释义:古县名。一作 宛胊 或 宛句,故城在今 山东 菏泽市 西南。金 时因城为 黄河 所冲毁,县废。唐 乾符 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 起义军攻克 曹州,县人 黄巢 起而响应,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 8.
前躅释义:前人的遗范。南朝 宋 谢灵运《撰征赋》:“钦 仲舒 之睟容,遵缝掖於前躅。”唐 刘禹锡《登司马错故城》诗:“登临值萧辰,周览壮前躅。”清 龚自珍《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曰承前躅之养痈兮,丁南 赣 之多盗。”
- 9.
华林园释义:⒈宫苑名。 三国 吴 建。故址在今 南京市 鸡鸣山 南古 台城 内。南朝 宋 元嘉 时扩建,筑 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 诸胜。其后 齐 梁 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 时尚有残存遗迹。⒉宫苑名。本 东汉 芳林园,魏 正始 初因避 齐王 芳 讳改。故址在今 河南 洛阳 东 洛阳 故城内。有 瑶华宫、景阳山、天渊池 诸胜。东魏 天平 二年(公元535年)毁。⒊宫苑名。后赵 石虎 都 邺 后建。故址在今 河北 临漳 西南古 邺城 北。园墙周围数十里,有 凌云城、金花洲、光碧堂 诸胜。北齐 武成帝 扩建后,华丽似神
- 10.
南京释义:⒈古都名。唐 安史 之乱,玄宗 奔 蜀。到 至德 二载,收复两京,还都 长安,遂将 蜀郡 改为 成都府,建号 南京。唐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北地虽夸 上林苑,南京 还有 散花楼。”⒉古都名。契丹 神册 四年葺 辽阳 故城建 东平郡。天显 三年迁 东丹国 都于此,升为 南京。⒊古都名。契丹 会同 元年得 幽 蓟 十六州,升 幽州 为 幽都府,建号 南京。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辽太宗 把皇都建号 上京,称 临潢府。幽州 称 南京。”⒋古都名。宋 大中 祥符 七年,因
- 11.
南陵释义:⒈南边的陵墓。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晋 人御师必於 殽,殽 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 之墓也;其北陵,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⒉专指 汉 代 薄姬 之陵。《三辅黄图·陵墓》:“文帝 母 薄姬 南陵 在 霸陵 南,故曰 南陵。”⒊指 南陵戍。晋 置,故城在今 安徽省 繁昌县 西北。南朝 梁 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今旦入芦洲。”
- 12.
南顿释义:⒈古国名、县名。 春秋时 顿国 为 陈国 所迫,南迁,故号 南顿。西汉 置县,因以为名。明 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城 顿 而还”杨伯峻 注:“顿,国名,姬 姓,即今 河南省 项城县 稍西之 南顿 故城。”参阅《汉书·地理志上》。⒉佛教语。禅宗主张顿悟佛果的一派,即南宗。《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宗派源流·禅宗》:“﹝ 弘忍 ﹞弟子中的佼佼者有 神秀、慧能、慧安、道明、智铣 等,就中 慧能、神秀 为最著,开创‘南顿’、‘北渐’二派。”参见“南北宗”、“南顿北渐”。
- 13.
吕梁释义:⒈山名。在今 山西省 西部,位于 黄河 与 汾河 间。主峰在 离石县 东北。夏禹 治水,凿 吕梁 以通 黄河,即指此。《吕氏春秋·爱类》:“昔上古 龙门 未开,吕梁 未发,河 出 孟门,大溢逆流。”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河水 左合一水,出 善无县 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歷於 吕梁 之山,而为 吕梁洪 ……盖 大禹 所闢,以通 河 也。”陈毅《过吕梁山》诗:“峥嶸突兀 吕梁 雄,我来冰雪未消融。”⒉水名。也称 吕梁洪。在今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相去七里,臣石齿列,波流汹涌
- 14.
吴阊释义:⒈苏州故城阊门。⒉借指吴地,今苏州一带。
- 15.
墝瘠释义:亦作“墝塉”。(土地)瘠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而 譙 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国 就沃衍,失帝意。”《周书·李彦传》:“今可敛以时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芻涂及仪卫等。”《新唐书·卢坦传》:“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远,烽候无所统接。”《天讨·豕常之裔<普告汉人>》:“即此数事观之,则圈地之初,室庐邱基,尽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归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谓虐政之尤者矣。况当此之时,旗奴逃亡,由旗员句摄,勿关有司。”
- 16.
墟域释义:故城;遗址。
- 17.
大谷释义:⒈泛指山谷之大者。《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有空大谷。”晋 夏侯湛《山路吟》:“冒晨朝兮入大谷,道逶迤兮嵐气清。”⒉地名。又称 大谷口、水泉口。在今 洛阳市 南。《后汉书·董卓传》:“卓 遣将 李傕 诣 坚 求和,坚 拒絶不受,进军 大谷,距 洛 九十里。”李贤 注:“大谷口 在故 嵩阳 西北三十五里,北出对 洛阳 故城。张衡《东京赋》云‘盟津 达其后,大谷 通其前’是也。”其地以产梨著名。《文选·潘岳<闲居赋>》:“张公 大谷 之梨,梁侯 乌椑之柿。”刘良 注:“张公 居 大谷,有夏梨,海内唯此一
- 18.
安丘故城释义:安丘故城位于安丘城西南8公里牟山北5公里处。
- 19.
宝气释义:⒈珍物、财宝等所显现的光气。唐 王度《古镜记》:“贫道受明録秘术,颇识宝气。檀越宅上每日常有碧光连日,絳气属月,此宝镜气也。”宋 梅尧臣《夏日晚霁与崔子登周襄故城》诗:“宝气无人发,阴虫入夜鸣。”清 魏源《寰海十章》诗:“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全凭宝气销兵气,此夕蛟宫万丈明。”《中国民间故事选·百鸟床》:“百鸟床不单好看,还有‘宝气’呢。瞎了眼睛的人到宝床上睡一睡,眼睛就明亮了。”如:珠光宝气。⒉喻才气。清 唐孙华《喜吕无党及第》诗:“宝气昔年曾闇识,好音入耳亦欣然。”
- 20.
寂漠释义:⒈同“寂寞”。空虚。《淮南子·俶真训》:“寂漠以虚无,非有为於物也,物以有为於己也。”《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参差世祀忽,寂漠世朝变。”五臣本作“寂寞”。吕延济 注:“寂寞,空虚也。”⒉同“寂寞”。寂静;沉寂。《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淮南子·齐俗训》:“故萧条者形之君,而寂漠者音之主也。”《南史·陈暄传》:“吾既寂漠当世,朽病残年,产不异於 颜 原,名未动於卿相,若不日饮醇酒,復欲安归?”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本根剥丧,神气旁皇,华国 将自槁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