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尸 [fú shī]
1. 亦作“伏尸”。
2. 谓杀人致死。
3. 尸体倒地。犹言死亡。
4. 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
6. 伏在尸体上。
伏尸 引证解释
⒈ 见“伏尸”。亦作“伏尸”。
⒉ 谓杀人致死。
引《庄子·则阳》:“﹝ 触氏、蛮氏 ﹞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炸丸匕首,购我自由,左手把民贼之袂,右手揕其胸,伏尸数十,流血五步。”
⒊ 尸体倒地。犹言死亡。
引晋 潘岳 《关中诗》:“好爵既靡,显戮亦从。不见 竇林,伏尸 汉 邦?”
王闿运 《武提督碑》:“勇者伏尸,怯者兇惧。”
⒋ 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
引前蜀 杜光庭 《行军仆射醮宅词》:“其有伏尸故气,金土邪精,滞爽游魂,幽灵暗魄,各乘善力。”
⒌ 伏在尸体上。
引《战国策·燕策》:“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后汉书·李固传》:“﹝ 质帝 ﹞语未絶而崩, 固 伏尸号哭。”
国语词典
伏尸 [fú shī]
⒈ 尸体横倒地上。也作「伏尸」。
引《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伏尸千万,流血漂橹,此皆天下所共知也。」
《文选·贾谊·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伏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伏尸释义:⒈见“伏尸”。 ⒉亦作“伏尸”。谓杀人致死。⒊尸体倒地。犹言死亡。⒋倒在地上的尸体。指死者。⒌伏在尸体上。
- 2.
伏尸流血释义:伏尸:横尸在地。指人死亡。形容杀人众多。
- 3.
对得住释义:对得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请问:如今那些地方官又那个真对得住百姓?”《官场现形记》第三八回:“我替他检了一个做官的女婿,又是年轻,又是有钱,亦总算对得住他的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闭眼想想历史上我们祖宗流血成河、伏尸蔽野的光景,我们祖宗很对得住子孙。”
- 4.
战蜗释义: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左角上的叫 触氏,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 5.
斗蜗角释义:《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斗蜗角”比喻因细小之事而引起争斗。
- 6.
栖蜗释义:亦作“栖蜗”。《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因以“栖蜗”为典,比喻所处所争者十分渺小。
- 7.
蛮触释义:《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蛮触”为典,常以喻指为小事而争斗者。
- 8.
蛮触相争释义:比喻为细小之事而引起争端。《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 9.
蜗角释义:⒈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南朝 梁 沉约《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唐 黄滔《祭先外舅文》:“羊肠莫守,蜗角旋孤。”清 赵翼《题孙子潇翰林诗册》诗:“妙知蜗角有战场,伏尸百万地犹剩。”胡怀琛《乙卯杂诗》:“蜗角潜居事底干,楼臺一寸且偷安。”参见“蜗角鬭争”。⒉见“蜗角虚名”。
- 10.
蜗角斗争释义:《庄子·则阳》:“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后以“蝸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宋 辛弃疾《哨遍·秋水观》词:“蝸角鬭争,左 觸 右 蠻,一戰連千里。”亦省作“蝸争”。清 魏源《游山吟》之二:“蝸争羶慕世間人,請來一共雲山夕。”
- 11.
触蛮释义:《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触 和 蛮,古代寓言中蜗牛角上的两个小国。后因以“触蛮”称因争细微私利而兴师动众。
- 12.
顿戟释义:《管子·地数》:“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后因以“顿戟”指动用干戈引起兵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