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 [cháng píng cāng]
1. 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清代中叶之后大多名存实亡。
常平仓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为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参阅《文献通考·常平义仓租税》。
引《汉书·食货志上》:“时大司农中丞 耿寿昌 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穀贱时增其贾而糴,以利农,穀贵时减贾而糶,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常平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仓释义:⒈古字书名。 汉 初,合 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和 胡母敬《博学篇》为一书,称“三仓”,亦统称《仓颉篇》,凡三千三百字。魏 晋 时,又以 李斯《仓颉篇》为上卷,扬雄《训纂篇》为中卷,贾鲂《滂喜篇》为下卷,合为一部,亦称“三仓”。参阅《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一》。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清 钱谦益《识字行》:“人生识字只两个,何用三仓四部盈箱笥。”⒉指储粮之太仓、石头 仓、常平仓。《梁书·陈伯之传》:“臺家
- 2.
事任释义:⒈犹言承担职务。《庄子·应帝王》:“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郭象 注:“付物使各自任。”《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义断行於乡党,岂不堪於事任乎?”《宋书·谢庄传》:“若才堪事任,而体气休健……岂苟欲思闲辞事耶?”⒉犹事情,情况。《晋书·王彪之传》:“﹝ 王彪之 ﹞又谓 浩 曰:‘彼抗表问罪,卿为其首。事任如此,猜衅已构,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且当静以待之。’”《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及﹝ 韩絳 ﹞在三司,又请以 川、峡 四路田穀输常平仓,而随其事任、道里差次,结﹝给﹞直以平
- 3.
减粜释义:谓荒年时,米价上涨,国家将常平仓粮米减价出售。《清会典·户部七·尚书侍郎职掌七》:“凡荒政十有二……五曰减糶。”
- 4.
常平盐释义:唐 盐铁使 刘晏 仿常平仓制,在距离产区较远地方运储食盐,当商绝盐贵时,用平价出售,以稳定盐价,称为“常平盐”。 后代亦有仿行。
- 5.
常平释义:⒈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创。宋 高承《事物纪原·利源调度·常平》:“汉宣帝 时数丰稔,耿寿昌 奏诸边郡以穀贱时增价糴入,贵则减价糶出,名曰‘常平’,此其始也。”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常平》:“惠民之法,莫善於常平,然有法无人,胥归无益。”⒉即常平仓。《宋史·食货志上》:“淳化 三年,京畿大穰,分遣使臣於四城门置场,增价以糴,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岁饥即下其直予民。”北周 庾信《羽调曲》:“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⒊长期平衡。《
- 6.
常满仓释义:王莽 所建仓名。《汉书·王莽传上》:“是岁,莽 奏起明堂、辟雍、灵臺,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晋书·食货志》:“永平 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於城东,粟斛直钱二十。”参见“常平仓”。
- 7.
收簇释义:收集;聚集。宋 苏辙《乞借常平钱置上供及诸州军粮状》:“仍於五年内收簇钱物,拨还常平仓司。”
- 8.
收籴释义:收购粮食。《元典章·户部七·设立常平仓》:“至元 八年奏准随路常平仓收糴粮斛。”
- 9.
盐铁官释义:古代掌管盐铁的官员。 《史记·平準书》:“﹝ 桑弘羊 ﹞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汉书·食货志上》:“﹝ 元帝 ﹞二年,齐 地饥,穀石三百餘,民多饿死,琅邪郡 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 北假 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后汉书·郑众传》:“是时 肃宗 议復盐铁官,众 諫以为不可。”
- 10.
陆氏橘释义:《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 年六岁,於 九江 见 袁术。 术 出橘,绩 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 谓曰:‘陆郎 作宾客而怀橘乎?’绩 跪答曰:‘欲归遗母。’术 大奇之。”后因以“陆氏橘”为怀以遗母之物,作为孝亲之典。唐 岑参《送许员外江外置常平仓》诗:“仍怀 陆氏 橘,归献老亲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