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质 [tǔ zhì]
1. 土壤的构造和性质。
例土质肥沃。
英[soil texture;]
土质 引证解释
⒈ 土壤的性质。
引《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士” 唐 孔颖达 疏:“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
周恩来 《在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深翻,改良土质和平整土地的大量工作。”
国语词典
土质 [tǔ zhì]
⒈ 土地的性质。也作「土性」。
例如:「这块地的土质不错,值得考虑种植高经济果树。」
土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壤释义:古时按土质的肥瘠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壤。
- 2.
上田释义:土质最好的田地。
- 3.
东北平原释义:位于东北 地区,主要包括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一般海拔 200米以下。土质肥沃,是中国重要农业区之一。
- 4.
中地释义:⒈指土质中等的土地。 ⒉中原;中国。⒊中心;中央。⒋指中部地区。⒌适应各种土壤。⒍指命中之处。⒎及至于地。
- 5.
五凫释义:土质较硬的下等土壤。
- 6.
五怸释义:土质细而润泽的中等土壤。
- 7.
五沃释义:沃土。土质肥沃的上等土壤。
- 8.
井牧释义:按土质区划田地。
- 9.
土头释义:土;土质。吉学霈《一面小白旗的风波》:“要按季节算,现在才是麦苗刚‘炸垅’的时候,可是因为这块地肥实,土头壮,再加上去年上底粪又多,所以这块地里的麦苗就格外旺。”
- 10.
土训释义:古官名。负责向帝王陈报山川地势、土质好坏及土地所宜生产。《周礼·地官·土训》:“土训掌道地图,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郑玄 笺:“道,説也。説地图九州形势山川所宜,告王以施其事也……训,谓能训説土地善恶之势。”孙诒让 正义:“土训者,此官与诵训并掌训説土地图志之事,故亦属司徒。”宋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序》:“凡方志所未载者,萃为一书,蛮陬絶徼,见闻可纪者,亦附著之,以备土训之图。”明 杨慎《升庵经说·蛊瘴》:“土训,掌道地图道地慝。”《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知杂御史
- 11.
土质释义:土壤的构造和性质:土质肥沃。
- 12.
地宜释义:⒈谓土地之所宜。不同的土质适宜于不同生物的生长。⒉地理之所宜。指地理环境或条件。
- 13.
埤薄释义:土地低洼潮湿,土质瘠薄。
- 14.
塌方释义:也说坍方。 地槽、路堑、堤坝、渠道、悬崖等因风化、冲蚀、水浸、渗流、震动等而形成土石方坍塌现象。也指开挖隧道、巷道、矿井时,因土质岩层松软而形成土石方塌落现象(在矿山采矿作业中也叫冒顶)。
- 15.
山泥释义:取自山地的腐殖土,土质呈酸性。 供种植杜鹃、山茶等嗜酸性花卉用。
- 16.
平则释义:使法则公平。谓按照封地大小和土质美恶制定征收税赋的标准。
- 17.
底土释义:表土层和心土层下面的第三层土壤,土质紧密。
- 18.
打地坪释义:建筑行业的专用名词,指的是在室外或者室内的地面上用混凝土把土质底面加固为水泥地面,或者用地砖或者其他材料把底面进行硬化。
- 19.
改土释义:改良土质。
- 20.
放坡系数释义:人工沟槽及基坑如果土层深度较深,土质较差,为了防止坍塌和保证安全,需要将沟槽或基坑边壁修成一定的倾斜坡度,称为放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