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酒 [hé jiǔ]
1. 古代的一种酒。
和酒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的一种酒。
引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作和酒法:酒一斗;胡椒六十枚,乾薑一分,鸡舌香一分,蓽拨六枚,下簁,绢囊盛,内酒中。一宿,蜜一升和之。”
和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酒释义:⒈就着菜把酒喝下去。⒉适宜于和酒一起吃:这个菜下饭不下酒。
- 2.
乾和释义:一种不搀水的酿酒法,转指不搀水的酒。 宋 窦苹《酒谱》:“张籍 诗云:‘酿酒爱乾和’,即今人不入水也。并 汾 间以为贵品,名之曰乾酢酒。”按,今本《张司业诗集·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作“朝和”。元 宋伯仁《酒小史》:“汾州 乾和酒,山西 羊羔酒。”
- 3.
互溶释义:一般指两种液体(如水和酒精)能以任何比例互相溶解。
- 4.
信道释义:⒈信奉正道。 《论语·子张》:“执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家语·五仪解》:“篤行信道,自强不息。”⒉知道;料知。宋 柳永《瑞鹧鸪》词:“须信道,缘情寄意,别有知音。”元 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方信道天网自恢恢,业重祸相随。”《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你好羞人,兀自有那面颜来讨钱!你信道我和酒也没,索性请你喫一顿拳踢去了。”⒊犹言果然是。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箇是一方长老,一箇是一代名儒。俗谈没半句,那一和者也之乎。信道:‘若説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 5.
挈榼提壶释义:挈:持,提;榼:酒器。手提酒器和酒壶。形容嗜酒成性。
- 6.
挠酒释义:搅和酒浆。
- 7.
李会释义:古代风俗,妇女于立夏日取李汁和酒饮之,称为“李会”。
- 8.
枣椰释义:果木名。又名海枣、椰枣。常绿乔木,浆果长椭圆形,形状像枣,产于 亚洲 西南部和 非洲 北部。果肉味甜,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可鲜食或作蜜饯。木材供建筑用,树干浸出的汁液可以制糖和酒。
- 9.
泻盐释义:也叫泻利盐。含结晶水的硫酸镁的俗称。化学式MgSO4·7H2O。无色晶体,有苦咸味,在200℃失去全部结晶水。溶于水、甘油和酒精。医药上用作泻剂,并用于制革、印染等。
- 10.
浆粥释义:粥。唐 张楚《与达奚侍郎书》:“巷虽如穷,坐客常满;还復嘲謔,颇展欢娱,公咏僕以衣袖障尘,僕咏公以浆粥和酒。”
- 11.
牛酒释义: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战国策·齐策六》:“﹝ 齐襄王 ﹞乃赐 单 牛酒,嘉其行。”《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輒平遣囚徒,除 王莽 苛政,復 汉 官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唐 杜甫《赠左仆射郑国严公武》诗:“感激动四极,联翩收二京。西郊牛酒再,原庙丹青明。”清 魏源《秦淮灯船引》:“百万金繒万虏欢,十年牛酒千夫举。倾得蛟宫宝藏完,保障半壁东南土。”
- 12.
牢酒释义:牢牲和酒。 古代用作赏赐、慰劳的物品。
- 13.
牲物释义:祭祀的供品。包括牺牲和酒等。
- 14.
甘薯释义:⒈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蔓细长,匍匐地面。 块根皮色发红或发白,肉黄色或白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酒精。⒉这种植物的块根。‖通称红薯或白薯,在不同地区有番薯、山芋、地瓜、红苕(sháo)等名称。
- 15.
皂纱释义:亦作“皁纱”。黑色的纱。《晋书·舆服志》:“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絳缘中衣。”《北史·周纪下·高祖》:“甲戌,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宋 王禹偁《道服》诗:“楮符布褐皁纱巾,曾奉西垣寓直人。”《金史·舆服志下》:“年老者以皁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鈿於上,谓之玉逍遥。”《水浒传》第八回:“当时 董超 便和酒保径到阁儿内看时,见坐着一个人,头戴顶万字头巾,身穿领皂纱背子。”
- 16.
盐曲钱释义:盐税和酒税。
- 17.
盐麴钱释义:盐税和酒税。
- 18.
穅糟释义:糠和酒滓。喻指粗劣的食粮。
- 19.
经折释义:⒈折迭式的狭长小簿本。 旧时多用以记录备忘事宜。《水浒传》第十八回:“只见何清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摺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⒉又特指记帐的小折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每日叫我拿这经摺去讨些赊帐。”《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季恬逸这三个人在寺门口聚昇楼起了一个经摺,每日赊米买菜和酒喫,一日要喫四五钱银子。”
- 20.
经摺释义:⒈折迭式的狭长小簿本。旧时多用以记录备忘事宜。《水浒传》第十八回:“只见 何清 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摺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⒉又特指记帐的小折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每日叫我拿这经摺去讨些赊帐。”《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季恬逸 这三个人在寺门口 聚昇楼 起了一个经摺,每日赊米买菜和酒喫,一日要喫四五钱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