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近习 近习的意思
jìn

近习

简体近习
繁体近習
拼音jìn xí
注音ㄐㄧㄣˋ ㄒㄧ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ìn,(1) 距离短,与“远”相对。【组词】:接近。附近。靠近。近路。近景。舍近求远。近在眉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水楼台。(2) 现在以前不久的时间。【组词】:近况。近来。近代。近岁。近闻。近照。近体诗。(3) 亲密。【组词】:亲近。近亲。近臣。平易近人。(4) 差别小,差不多。【组词】:接近。相近。(5) 浅显。【组词】:言近旨远。

xí,(1)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组词】:练习。学习。实习。(2) 学。【组词】:习文。习武。(3) 对某事熟悉。【组词】:习见。习闻。习以为常。(4)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组词】:习惯。积习。陈规陋习。(5) 相因。【组词】:世代相习。习习相因。(6) 姓。

基本含义

(1).亲近。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斥逐鸿鵠兮,近习鴟梟。”
(2).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后汉书·皇甫规传》:“﹝ 孝顺皇帝 ﹞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李贤 注:“近习,诸佞倖亲近小人也。” 清 唐甄 《潜书·得师》:“继世之君,身处尊富,狃于近习,不能周知天下之务。”

近习的意思

近习 [jìn xí]

1. 亲近。

3. 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近习 引证解释

⒈ 亲近。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斥逐鸿鵠兮,近习鴟梟。”

⒉ 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
《后汉书·皇甫规传》:“﹝ 孝顺皇帝 ﹞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李贤 注:“近习,诸佞倖亲近小人也。”
清 唐甄 《潜书·得师》:“继世之君,身处尊富,狃于近习,不能周知天下之务。”


国语词典

近习 [jìn xí]

⒈ 帝王所亲幸的人。也作「近幸」。

《礼记·月令》:「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
《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近习以非义授邑,左右以无功传赏。」


近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僞诈释义:欺诈。 《韩非子·奸劫弑臣》:“是以左右近习之臣,知伪诈之不可以得安也。”《史记·淮阴侯列传》:“齐 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鲁迅《破恶声论》:“吾未絶大冀於方来,则思聆知者之心声,而相观其内曜。内曜者,破黮暗者也;心声者,离伪诈者也。”
    • 2.
      公行释义:⒈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 杨国忠 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⒉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毛 传:“公行,从公之行也。”郑玄 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 成公 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晋 於是
    • 3.
      刺綉释义:⒈一种美术工艺。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巧女之刺綉,虽精妙绚烂,纔可人目,初无补於实用,后世之文似之。”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张慧仙寄外诗记》:“问女年几何,曰:十二岁矣。问近习何事,曰:刺綉耳。”冰心《寄小读者》十三:“这里的女孩子,只知低头刺绣,静极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孙犁《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她做的刺绣手工和画的桃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⒉指刺绣工艺的产品。如苏绣、湘绣等。参见“刺绣”。⒊在身体上刺花纹,即文身。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你们课本中有过
    • 4.
      北人释义:⒈泛称北方之人。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唐 皇甫松《浪淘沙》词:“蛮歌豆蔻北人愁,蒲雨杉风野艇秋。”宋 王安石《红梅》诗:“春半花纔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⒉特指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契丹 翰林承旨、吏部尚书 张礪 言於 契丹 主曰:‘今 大辽 已得天下,中国将相宜用中国人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习。’”⒊复姓。《庄子·让王》有 北人无择。
    • 5.
      女谒释义:⒈谓通过宫中嬖宠的女子干求请托。《韩非子·诡使》:“近习女謁并行,百官主爵迁人,用事者过矣。”汉 刘向《说苑·政理》:“后宫不荒,女謁不听。”唐 王维《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中宗 之时,后宫用事,女謁寖盛,主柄潜移。”⒉泛指通过有权势的妇女干求请托。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三年十二月》:“福建 提盐 李承迈 本假女謁,交通权臣……伏望併赐罢黜。”《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赃吏 吕应问、韩禧 皆满数万,颐浩 既受女謁,遂令移狱。”参见“妇謁”。⒊指女宠。明 李东阳《孝宗皇帝挽歌词》:
    • 6.
      斩伐释义:⒈征伐。 《诗·小雅·雨无正》:“降丧饥饉,斩伐四国。”宋 苏辙《秦论》:“秦 人居诸侯之地而有万乘之志,侵夺六国,斩伐天下,不数十年之间而得志於海内。”⒉诛杀。《史记·酷吏列传》:“张汤 数称以为亷武,使督盗贼,所斩伐不避贵戚。”《汉书·尹齐传》:“武帝 使督盗贼,斩伐不避贵势。”⒊砍伐。《荀子·王制》:“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汉 东方朔《七谏·初放》:“斥逐鸿鵠兮,近习鴟梟;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高白松》:“伟 因悟前梦,力为营护,竟免斩伐。”清 孙枝
    • 7.
      暴纵释义:放纵无度。《后汉书·刘瑜传》:“又陛下以北辰之尊,神器之宝,而微行近习之家,私幸宦者之舍,宾客市买,熏灼道路,因此暴纵,无所不容。”
    • 8.
      比昵释义:⒈同“比昵”。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部·江南讹传》:“事始於世家之比暱匪人,张於游氏之好为捭闔,成於文帅之借端倖功。”《明史·刘元珍传》:“一贯 自秉政以来,比暱憸人,丛集姦慝。”清 戴名世《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阮大鋮 ﹞聚贵用事,与中官比暱,逐諫臣。”参见“比昵”。⒉亲近。《金史·海陵纪》:“比昵羣小,官赏无度。”《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革 善諛悦,与近习相比昵,由是名达於上。”清 昭槤《啸亭杂录·牧庵相国》:“任司寇时,比昵某尚书。”
    • 9.
      田苏释义:《左传·襄公七年》:“无忌 不才,让,其可乎?请立 起 也。与 田苏 游,而曰‘好仁’。”杜预 注:“田苏,晋 贤人。苏 言 起 好仁。”后借指贤德长者。《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由 生於深宫,不覩稼穡,左右近习,未值 田苏,富贵骄奢,自然而至,聚毛折轴,遂乃危祸。”唐 白居易《题崔少尹上林坊新居》诗:“若能为客烹鸡黍,愿伴 田苏 日日游。”
    • 10.
      眩燿释义:⒈光彩夺目;闪耀。眩,通“炫”。《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扬精华以眩燿兮,芳鬱渥而纯美。”王逸 注:“眩燿,光貌。”汉 扬雄《甘泉赋》:“光煇眩燿,隆厥福兮。”⒉迷惑;迷乱。《汉书·东方朔传赞》:“朔 之詼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於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燿。”《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是时郡尉府舍皆有雕饰,画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以眩燿之,夷人益畏惮焉。”《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沉沦近习之言,眩燿毁誉之实。”
    • 11.
      繁缨释义: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 繁,马腹带;缨,马颈革。《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孔颖达 疏:“繁,谓马腹带也。”《左传·成公二年》:“既,卫 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汉 贾谊《新书·审微》:“叔孙于奚 者,卫 之大夫也。曲县者,卫君 之乐体也;繁缨者,君之驾饰也。”汉 蔡邕《独断》卷下:“繁缨在马膺前,如索帬者是也。”宋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言 孔子 不以名器假人,繁缨以朝,且犹不可,允言 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之官,给以一品卤簿,其为繁缨,不亦
    • 12.
      舆金辇璧释义:用车载运金玉宝货。清 唐孙华《客有作诗讥魏武者辄亦效颦题四绝句》之二:“携养当年市国权,舆金輦璧费攀缘。”《后汉书·陈龟传》:“故 古公 仗策,其民五倍;文王 西伯,天下归之。岂復舆金輦宝,以为民惠乎?”《南齐书·江谧传》:“阿諛内外,货赂公行,咎盈宪简,戾彰朝听,舆金輦宝,取容近习。”
    • 13.
      贵习释义:皇帝的戚属和亲幸的人。语本《礼记·月令》:“﹝仲冬之月﹞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郑玄 注:“贵戚,谓姑姊妹之属;近习,天子所亲幸者。”明 何景明《送侯汝立守东昌序》:“然殉节弗折,树名以自著者,贫贱之士多有之,而贵习厚享者弗与也。”

近习(jinx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近习是什么意思 近习读音 怎么读 近习,拼音是jìn xí,近习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近习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