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至论 至论的意思
zhìlùn

至论

简体至论
繁体至論
拼音zhì lùn
注音ㄓˋ ㄌㄨ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ì,(1) 到。【组词】: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2) 极、最。【组词】: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lùn lún,(1) 古同“伦”,条理。(2) 〔论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3) 古同“抡”,挑选。

基本含义

达到最高的论点或观点

至论的意思

至论 [zhì lùn]

1. 指高超的或正确精辟的理论。

至论 引证解释

⒈ 指高超的或正确精辟的理论。

《淮南子·精神训》:“藏《诗》《书》,修文学,而不知至论之旨,则拊盆叩瓴之徒也。”
汉 徐干 《中论·贵言》:“或有周乎上哲之至论,通乎大圣之洪业,而好与俗士辨者何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阮亭 奉为至论, 冯钝吟 笑为谬谈:皆非知诗者。”


至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且使释义:假使;倘若。《公羊传·隐公三年》:“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史记·苏秦列传》:“且使我有 雒阳 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汉书·元后传》:“且使鬼神无知,何用庙为?”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且使如其言矣,而举国犹孱,授之巨兵,奚能胜任,仍有僵死而已矣。”
    • 2.
      中峰示众释义:中峰示众天目中峰和尚示众云:“汝若无大力量,不若半间草屋栖身,鹑衣丐食,亦免犯人苗稼。 ”至论也。
    • 3.
      偏至释义:⒈偏颇而趋极端。《后汉书·独行传序》:“此盖失於周全之道,而取诸偏至之端者也。”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纳用諫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於偏至之谗。”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又或抗往代之大潮,则文明亦不能无偏至。”⒉某一方面达到最高成就。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英雄》:“体分不同,以多为目,故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蹈扬湖海,一发无餘,是 其年 短处,然其长处亦在此。盖偏至之诣,至於絶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却步。”
    • 4.
      傲睨释义:傲慢斜视;骄傲。唐 罗隐《送宣武徐巡官》诗:“傲睨公卿二十年,东来西去只悠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餘杭 生时一遇之,虽不甚倾谈,而傲睨之气顿减。”《西湖二集·韩晋公人奁两赠》:“这 戎昱 ……自恃有才,有性极是傲睨,看人不在眼里。”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屹然出中央而无校讎,则其益自尊大,寳自有而傲睨万物,固人情所宜然,亦非甚背於理极者矣。”
    • 5.
      则效释义:⒈亦作“则傚”。 效法。语出《诗·小雅·鹿鸣》:“君子是则是傚。”毛 传:“是则是傚,言可法傚也。”《左传·昭公七年》:“《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 可则效已矣。”《汉书·刘向传》:“黜远外戚,毋授以政,皆罢令就弟,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元 陈栎《勤有堂随录》:“然后读典雅程文以则傚之。”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中国 之在天下,见夫四夷之则效上国,革面来宾者有之。”⒉见“则效”。
    • 6.
      吊诡释义:亦作“吊诡”。奇异,怪异;趋异。《庄子·齐物论》:“丘 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陆德明 释文:“弔,如字;又音的,至也;诡,异也。”明 胡应麟《诗薮·国朝上》:“上下千餘年间,岂乏索隐吊诡之徒,趋异厌常之辈。”清 沉德潜《说诗晬语》卷下:“王 李 既兴,辅翼之者,病在沿袭雷同;攻击之者,又病在飜新吊诡。”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而十九世纪末之重个人,则吊诡殊恒,尤不能与往者比论。”
    • 7.
      宝守释义:⒈爱护保管。 《云笈七籤》卷二十:“养生育命,宝守神魂,金房再开,奉见辅星。”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盛京 内务府,尊藏典训、宗器二百餘年,宝守维谨,屡有增加。”⒉谓捍卫坚持。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民敌》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於人羣,狡獪之徒,乃巍然独为众愚领袖。”
    • 8.
      愚屯释义:愚蠢鄙吝。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将事权言议,悉归奔走干进之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垄断之市侩……斯不惮竭蹶以求之耳。”
    • 9.
      托言释义:⒈借口。文秉《先拨志始》卷上引 明 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忠贤 恐其露己骄横,上年因皇上南郊,谋之私比,托言急病,立刻掩杀。”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于生 念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猝不能决。托言父在难自专。”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托言众治,压制乃尤烈于暴君。”⒉假称。清 尹庆兰《萤窗异草三编·秦吉了》:“月餘,婢竟光采如初,绪 乃浼尼为撮合山,托言贫家之女,力白於其母。”
    • 10.
      挽狂澜释义:谓扭转局面或风气。 语本 唐 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迴狂澜於既倒。”陈世宜《得孟硕狱中诗依韵奉怀》:“善加餐饭力宜努,誓挽狂澜愿不违。”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故不得不以自悟者悟人,冀挽狂澜於方倒耳。”
    • 11.
      教旨释义:⒈上对下的告谕。 宋 司马光《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 庞公 ﹞寻授 开封府 判官,尚美人 方有宠,遣宦者称教旨,免工人市繇。公上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敢称教旨干挠府政者。’”⒉教皇的旨意。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林林之民,咸致同情于不平者,凡有能阻泥教旨,抗拒法皇,无问是非,輒与赞和。”
    • 12.
      游言释义:⒈浮夸不实的言论。《礼记·缁衣》:“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唐 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今研覈至论,渊乎有味,非游言架空之徒,喜未尝不至抃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三年》:“内则嬖御怀私,为君心之蠹;外则子弟寡谨,为明政之累。游言噂沓,宠赂章闻,欲簫勺太和,得乎!”⒉指流言。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宁皇登位》:“採之游言,殊有惊悸;採之国论,曾无建明。”⒊虚浮不实的言语。《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无或游言,以增邑邑。”李善 注:“《礼记》曰:‘大人不倡游言。’郑
    • 13.
      立计释义:⒈设下计谋。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太祖 与公书云:由公立计,果如所谋。”⒉决意;打算。明 李贽《复焦弱侯书》:“我之所以立计就兄者,以我年老,恐不能待也。”鲁迅《坟·文化偏至论》:“诚若为今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⒊立业;谋生。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他与我生男长女,立计成家。”
    • 14.
      羣伦释义:同类或同等的人们。汉 扬雄《法言·孝至》:“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乎羣伦。”唐 刘禹锡《袁州广禅师碑》:“惟四海之大,羣伦之富,必有以得其门而会其宗者。”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使天下羣伦,为闻声而摇荡。”
    • 15.
      英哲释义:⒈亦作“英喆”。才能和识见卓越的人。三国 魏 阮籍《清思赋》:“内英哲与长年兮,笞离伦与膺贾。”晋 左思《魏都赋》:“英喆雄豪,佐命帝室。”《旧唐书·魏元忠传》:“知己难逢,英哲罕遇。”明 张居正《答山东抚院李渐菴言吏治河漕》:“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所望海内英哲,共助不逮。”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惟超人出,世乃太平。苟不能然,则在英哲。”⒉贤明;才能和识见卓越。《宋书·庐陵王义真传》:“故 庐陵王 含章履正,英哲自然。”清 曾国藩《<国朝先正事略>序》:“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 汉 之
    • 16.
      衆志释义:众人的意愿。《吕氏春秋·慎大》:“﹝ 桀 ﹞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唐 韩愈《郓州溪堂诗》序:“治成制定,众志大固。”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此非独于理至悖也,即缘救国是图,不惜以个人为供献,而考索未用,思虑粗疏,茫未识其所以然,輒皈依于众志。”
    • 17.
      衆庶释义:众民;百姓。《书·汤誓》:“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韩非子·问田》:“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宋 文天祥《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今续得广牒,以 义丁 越界深入,肆行刼杀,大不可令众庶见。”鲁迅《坟·文化偏至论》:“教权庞大,则復之假手于帝王,比大权尽集一人,则又颠之以众庶。”
    • 18.
      试论释义:指科举考试的策论。 清 王夫之《家世节录》:“夫之 童年,曾于先君篋中,见公试论一帙,今忘之矣。记其髣髴清健朴亮,似 杨贞復 手笔。至论 留侯 用四皓争太子,非大臣体,王茂弘 不得为纯忠,盖补纲目所未及也。”
    • 19.
      退然释义:⒈柔和;柔弱。《礼记·檀弓下》:“文子 其中,退然如不胜衣。”郑玄 注:“中,身也;退,柔和貌。”清 归庄《书蒋孝子》:“﹝ 蒋生 ﹞退然如不胜衣,而辞气蔼然,谨厚朴雅人也。”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夫 中国 在昔,本尚物质而疾天才矣,先王之泽,日以殄絶,逮蒙外力,乃退然不可自存。”⒉谦卑;恬退。唐 柳宗元《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太学生聚为朋曹,侮老慢贤……有凌傲长上,而誶駡有司者。其退然自克,特殊於众人者无几耳。”《宋史·吴芾传》:“﹝ 吴芾 ﹞与 秦檜 旧故,至是 檜 已专政,芾 退然如

至论(zhil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至论是什么意思 至论读音 怎么读 至论,拼音是zhì lùn,至论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至论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