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矛 [cháng máo]
1. 一端装有钢尖的长杆武器,有时在边上有钩状物或锄状物,在被刺刀取代之前一直为步兵所用。
英[pike;]
长矛 引证解释
⒈ 一种旧式兵器。长柄矛。
引《三国志·魏志·典韦传》:“太祖 募陷陈, 韦 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鎧,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太平天囯资料·虏在目中》:“视官兵稍败,则左右之军追上,两军一合,后军随后一围,如连环之式,用长矛混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八回:“起先是大旗队;大旗队过去,便有一对扛叉的,扛刀的,扛长矛的。”
长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临时磨枪释义:临:到,快要;枪:梭镖,长矛一类的兵器。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 2.
冰槊释义:闪烁着寒光的长矛。
- 3.
刀槊释义:刀和长矛。 泛指兵器。
- 4.
厹矛释义:有三棱锋刃的长矛。
- 5.
夷矛释义:古兵器。古代车战和守城用的一种长矛。
- 6.
戟槊释义:亦作“戟矟”。门戟和长矛。古代权贵家设在大门两侧的仪仗。唐 韩愈《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情上李相公十六韵》:“卫门罗戟槊,图壁杂龙蛇。”唐 王建《和胡将军寓直》:“进状直穿金戟槊,探更先傍玉鉤栏。”《宋史·舆服志二》:“太宗 淳化 二年,詔诸道州、府、军、监奏乞鼓角戟矟。”
- 7.
斑丝槊释义:亦作“斑丝矟”。柄上缠以杂色丝织品的长矛,一般长一丈八尺。
- 8.
枣槊释义:用枣木做杆的长矛。
- 9.
槃槊释义:挥舞长矛。宋 曾巩《晓出》诗:“夺摽一一飞步疾,槃槊两两飜身劲。”
- 10.
横槊赋诗释义:槊:长矛;赋:吟。 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 11.
横槊释义:⒈横持长矛。指从军或习武。《南齐书·垣荣祖传》:“若 曹操、曹丕 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於天下可不负饮食矣。”宋 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仁和韵》词:“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餘事。”明 孙仁孺《东郭记·为将军》:“横槊翩翩,年来竹枝长不按,蛇已变龙看,男儿真不凡。”柳亚子《南社会于虎丘》诗:“莫笑过江典午鯽,岂无横槊 建安 才。”⒉形容气概豪迈。明 文徵明《夜坐闻雨有怀子畏次韵奉简》:“用世已销横槊气,谋身未办买山钱。”清 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上:“﹝ 彭而述 ﹞诗多军中之作。如‘战垒荒城 蒙 段 外
- 12.
横矛释义:横持长矛。
- 13.
牟槊释义:古代兵器。长矛。在长柄一端安有金属枪头。牟,用同“矛”。《北史·齐纪中·文宣帝》:“﹝帝﹞每至将醉,輒拔剑挂手,或张弓傅矢,或执持牟槊,游行市鄽。”
- 14.
甲矟释义:铠甲和长矛。
- 15.
白杆兵释义:明 末 石砫 土司 马千乘、秦良玉 夫妇所统的部队。所用长矛皆以白木为杆,不加装饰,因号“白桿兵”。
- 16.
盘槊释义:挥舞长矛。
- 17.
蒲苏释义:⒈长矛。唐 韩愈《南山诗》:“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⒉扶疏。枝叶茂盛分披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子某时所食活我於暴桑下者也”汉 何休 注:“暴桑,蒲苏桑。”陈立 义疏:“《易林》:‘扶疏条桃,长大茂盛。’扶疏,即蒲苏。”
- 18.
铁缠矟释义:用铁丝缠柄的长矛。《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王茂 下马,单刀直前,其甥 韦欣庆 执铁缠矟以翼之。”胡三省 注:“铁缠矟,以铁线缠矟把,齐武陵王 晃 有银缠矟。”
- 19.
铎刀释义:唐 代 南诏 兵器名。 一种顶端含毒的长矛。
- 20.
长矟释义: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