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兵 [yíng bīng]
1. 士兵。
营兵 引证解释
⒈ 士兵。
引《后汉书·安帝纪》:“甲子,初置 渔阳 营兵。”
李贤 注引 伏侯 《古今注》:“置营兵千人也。”
《宋史·贾昌朝传》:“陕西 蕃落弓箭手,贪召募钱物,利月入粮奉,多就黥涅为营兵。”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你不知道这些营兵,有一个上好徽号,叫做‘当官强盗’呢。”
营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军标释义:清 绿营兵编制的一种名称。
- 2.
前锋营释义:清 代京师禁卫军之一。分左、右两翼,各置统领,由王公大臣兼任,掌前锋政令。营兵由蒙古、满族健锐者充任,按时训练,大阅时为前锋,皇帝巡幸时为警卫。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 3.
千总释义:明清两代领兵官官名。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清代绿营兵(汉军),守备以下有营千总。另在京师各城门设有门千总,漕运总督下设有卫千总等。
- 4.
国成释义:犹国均。国家政务的权柄。《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毛 传:“成,平也。”郑玄 笺:“观此君臣,谁能持国之平乎,言无有也。”孔颖达 疏:“谁秉国成,言君臣不能持国平也。”陈奂 传疏:“秉国成,犹云秉国均也。”宋 曾巩《蒲宗孟制妻陈氏封河东郡夫人》:“惟时哲辅进秉国成。”清 黄宗羲《董公墓志铭》:“孙 熊 二公皆书生,不知兵,迎 方 王 二师,拱手而授之国成,凡原设营兵卫军,俱隶 方 王。”《明史·刘宗周传》:“呜呼,八年之间,谁秉国成,而至於是!”
- 5.
归标释义:清 代谓列入军队正式编制。标,清“绿营兵”建制,相当于团,下辖协、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这甚么军是不归标的,另外立了名目。”
- 6.
总兵释义:也叫总镇。明清两代领兵官官名。明代总兵本为差遣名称,无品级、无定员。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兵,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清代为绿营兵(汉军)高级武官,受提督节制,掌理本镇军务。
- 7.
戊戌变法释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干支纪年戊戌)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接受其变法主张,从6月11日到9月21日颁布许多变法法令。主要内容有:裁减绿营兵;废除八股文;设立学堂;提倡商办工业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坚决反对,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撤销变法法令,逮捕维新派,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康、梁逃往日本,变法失败。因自颁布维新诏令起到变法失败止,共一百零三天,故又名百日维新。
- 8.
护军营释义:清 代禁卫军之一。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营兵选八旗 满洲、蒙古 兵的精锐者充当。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雍正 三年(1725年),又设 圆明园 八旗护军营,驻于该园周围。《清文献通考·兵二》:“天聪 年间,设巴牙喇营,为护军营之始。顺治 初,详定营制,初以上三旗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等守卫禁门,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门,遇行围出征,则八旗一律分拨。雍正 七年,始定八旗护军,均司禁卫。”
- 9.
携取释义:亦作“携取”。携带,拿取。《诗·大雅·板》“如取如携”唐 孔颖达 疏:“言其必从君化,如携取之随人君也。”明 唐顺之《吴母唐孺人墓志铭》:“徃来姻戚所,或见有异书及诸稗官小説,輒携取以归,旬日而还之,则既诵习之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田里种的菜,池里养的鱼,放出来的鷄子鸭子,那一种不是任凭那些营兵随意携取,就同是营里公用的东西一般。”
- 10.
标营释义:⒈指明末李自成义军部队的编制单位。⒉指清代绿营兵的编制名称。
- 11.
桩手释义:清 代河营兵的一种。 从事修筑堤岸工事。《清会典事例·工部四二·河兵》:“﹝ 乾隆 ﹞二年諭,河营内有桩手一项,下埽籤桩,履危蹈险,较之力作兵丁,更为辛苦。”
- 12.
漕标释义:谓 清 代漕运总督所属的绿营兵。担负漕粮的催督、保护等。
- 13.
督标释义:总督所统率的军队。清代军制,督抚所管辖的绿营兵称标。
- 14.
营兵释义:士兵。《后汉书·安帝纪》:“甲子,初置 渔阳 营兵。”李贤 注引 伏侯《古今注》:“置营兵千人也。”《宋史·贾昌朝传》:“陕西 蕃落弓箭手,贪召募钱物,利月入粮奉,多就黥涅为营兵。”《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你不知道这些营兵,有一个上好徽号,叫做‘当官强盗’呢。”
- 15.
贴防释义:⒈佐助防守。⒉清绿营兵千把总的副职。
- 16.
贾作释义:做买卖。《三国志·吴志·孙休传》:“自顷年已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多违此业,皆浮船 长江,贾作上下,良田渐废,见穀日少,欲求大定,岂可得哉?”《法苑珠林》卷一一七:“一不护禁戒,不摄其心,不修智慧,畜妻养子,於心恣意,贾作治生,以共相活。”
- 17.
铺置释义:犹布置。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先要铺置行船之法,可选择熟识江路水营兵士多名,带在佐将身边。”
- 18.
镇标释义:清 代由总兵统辖的绿营兵称“镇标”。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一:“各省镇标,马兵月餉银二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清会典事例·兵部五·直隶绿营一》:“康熙 二十七年,裁正定镇总兵官及镇标各官。”
- 19.
雾市释义:⒈据《后汉书·张楷传》,张楷 字 公超,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隐居 弘农 山中。 其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人即以“雾市”喻从学弟子会集之所。唐 苏颋《勤学犯夜判对》:“朝游雾市,披学序之图书;暝出香街,听严城之钟皷。”五代 李瀚《蒙求》诗:“公超 雾市,鲁般 云梯。”⒉用以指人烟辏集之处。《旧唐书·僖宗纪》:“己卯,黄巢 收其残众,由 蓝田关 而遁。庚辰,收復京城。天下行营兵马都监 杨復光 上章告捷行在,曰:‘顷者妖兴雾市,啸聚丛祠,而岳牧藩侯,备盗不谨。’”⒊比喻繁华的集
- 20.
额兵释义:清 八旗绿营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