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 [gān yù]
1. 过问或参与其事。
例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
周执森从来没有这样大胆地干预过总指挥的事情。——黎汝清《万山红遍》
英[ intervene; ]
2. 关涉;关系。
例并无干预。
大抵为己之学,于他人无一豪(同毫)干预。——宋·朱熹《朱子全书·为学之方》
英[ correlate; ]
3. 好管闲事,过问与他毫无关系的事情。
例作为财政大臣,查理无权干预政治事务。
英[ meddle; ]
干预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干与”。亦作“干豫”。
⒉ 过问或参预(其事)。
引《三国志·魏志·程昱传》:“显分明例,其致一也。初无校事之官干与庶政者也。”
《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众冤痛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车驾南巡,未到 宛,有詔百官不得干豫郡县。”
《晋书·王衍传》:“衍 妻 郭氏 ……好干预人事, 衍 患之而不能禁。”
宋 司马光 《上庞副枢论贝州事宜书》:“国有大政,庙堂之上,谋议素熟,方略已定,而復以踈贱之人,狂愚之议,干与其间,罪之大者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侯国民事由朝廷派官吏管理,侯不得干与。”
巴金 《怀念萧珊》一:“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
⒊ 关涉;关系。
引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选练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其餘无闻焉。”
《朱子全书》卷一:“大抵为己之学,於他人无一毫干预。”
明 李贽 《唐责梅传》:“孰知数千里之外,无干与之人,不用请求而遂以孝烈传其事也。”
国语词典
干预 [gān yù]
⒈ 干涉、参预、过问。也作「干与」、「干豫」。
引《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昔先帝在日,谯周未尝干预国政。」
《 文明小史·第一八回》:「我的吃烟就是我的自由权,虽父母亦不能干预的。」
⒉ 牵涉、关系。
引《朱子全书·卷一·学一·总论为学之方》:「大抵为己之学,于他人无一豪干预。」
干预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干扰释义:⒈扰乱;打扰:他正在备课,我不便去干扰他。⒉某些电磁振荡对无线电设备正常接收信号造成妨碍。主要由接收设备附近的电气装置引起。日光、磁暴等天文、气象上的变化也会引起干扰。
- 2.
干涉释义:⒈对别人的事强行过问、干预:反对超级大国干涉他国内政。 ⒉牵涉;关联。⒊两列或多列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的波相遇,在某 些地方振动加强,在另一些地方振动抵消或减弱的现象。声波、光波和其他电磁波等都有这种现象。如 水面上浮有薄层的油,由于从薄层上下两面所反射的光波互相干涉,产生灿烂的彩色。
- 3.
过问释义:参与其事;参加意见;表示关心:亲自过问。过问生产情况。水泥堆在外面无人过问。
干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良创新释义:有不良特征需被施理性干预的创新。
- 2.
中制释义:⒈中等规格。⒉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⒊谓从中干预。
- 3.
中央银行释义:一国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占货币发行权,实行金融监管等。 我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
- 4.
人为干预释义:这是相对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而言的,人为干预是指国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的方法调控市场经济使其平稳健康的发展。
- 5.
介入释义: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不介入他们两人之间的争端。
- 6.
供货释义:是一种合作方式,根据进货和售出来争取中间的差价,是价格实现自身功能时对市场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是价格的基本职能的外化。 使国家能够较为准确地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带来的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或减少经济运行过程的不稳定因素,使市场供求大体趋于平衡。
- 7.
侵与释义:侵犯干预。
- 8.
侵预释义:越职干预。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崇寧 初,亦詔诸路走马承受,止令奏报公事,不得侵预边事军政。”
- 9.
公试释义:官方主持的考试。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宋 赵昇《朝野类要·公试》:“每岁春二三月之交公试。两日三场,谓第二日,论策各一道,并差外官於贡院主文,以学官干预考校。”元 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一》:“陈丞相 文龙,咸淳 初,为太学生。是年学中引放公试之旦,适奔驰弗及。”
- 10.
冲年释义:亦作“冲年”。幼年。《魏书·李孝伯传》:“高宗 冲年纂运,未及追叙。”《南史·袁昂传》:“孤子夙以不天,幼倾乾荫,资敬未奉,过庭莫承,藐藐冲年,未达朱紫。”明 张居正《与南台长言中贵不干外政》:“主上虽在冲年,天挺睿哲,宫府之事,无大无小,咸虚己而属之於僕,中贵人无敢以一毫干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汪越》:“儿以冲年客万里,母肝肠寸断矣!”
- 11.
出阃释义:⒈《礼记·曲礼上》:“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郑玄注:“外言内言,男女之职也。不出入者,不以相问也。”原谓男职官政,女职织纴,各有司事,不得互相干预。后以“出閫”指后宫越职参预官政。⒉犹出门。
- 12.
厘务释义:⒈管理政事。《旧唐书·刘祥道传》:“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即知共釐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宋 赵昇《朝野类要·职任》:“添差之官,则不理政事也。若许干预则曰仍釐务。”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常参》:“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⒉厘捐。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邇者军事渐平,而经理釐务之人或失其初意,不无病民之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十二月(1884年),钦州 冯子材 提督大破 法 军於 镇南关 外,时先生父 砚宾 方督办 南寧、
- 13.
参人释义:干预人事。
- 14.
堪地摄影释义:指在事件进行中适时抓拍,不对事件过程施加任何干预。
- 15.
天人感应释义: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相互关系的一种神秘主义的学说。认为“上天”能够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够感应“上天”。这种学说歪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神学体系的基础。
- 16.
天人之辩释义:中国哲学中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 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为。在两者关系上,唯心主义思想家通常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认为天人感应,天能干预人事。唯物主义思想家则把天解释为物质的自然,认为天人的职能不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法则。
- 17.
宝贿释义:宝贵的财货。《左传·昭公十六年》:“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吴晗《灯下集·郑国的商人》:“你发了财,有利市宝贿,我也不干预。”
- 18.
干乱释义:干预扰乱。
- 19.
干与释义:见“干预”。
- 20.
干启释义:干预而陈说之。
干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良创新释义:有不良特征需被施理性干预的创新。
- 2.
中制释义:⒈中等规格。⒉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⒊谓从中干预。
- 3.
中央银行释义:一国银行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金融中心机构,是国家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工具,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独占货币发行权,实行金融监管等。 我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
- 4.
人为干预释义:这是相对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而言的,人为干预是指国家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的方法调控市场经济使其平稳健康的发展。
- 5.
介入释义:插进两者之间干预其事:不介入他们两人之间的争端。
- 6.
供货释义:是一种合作方式,根据进货和售出来争取中间的差价,是价格实现自身功能时对市场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是价格的基本职能的外化。 使国家能够较为准确地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市场自发调节带来的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或减少经济运行过程的不稳定因素,使市场供求大体趋于平衡。
- 7.
侵与释义:侵犯干预。
- 8.
侵预释义:越职干预。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崇寧 初,亦詔诸路走马承受,止令奏报公事,不得侵预边事军政。”
- 9.
公试释义:官方主持的考试。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宋 赵昇《朝野类要·公试》:“每岁春二三月之交公试。两日三场,谓第二日,论策各一道,并差外官於贡院主文,以学官干预考校。”元 刘壎《隐居通议·骈俪一》:“陈丞相 文龙,咸淳 初,为太学生。是年学中引放公试之旦,适奔驰弗及。”
- 10.
冲年释义:亦作“冲年”。幼年。《魏书·李孝伯传》:“高宗 冲年纂运,未及追叙。”《南史·袁昂传》:“孤子夙以不天,幼倾乾荫,资敬未奉,过庭莫承,藐藐冲年,未达朱紫。”明 张居正《与南台长言中贵不干外政》:“主上虽在冲年,天挺睿哲,宫府之事,无大无小,咸虚己而属之於僕,中贵人无敢以一毫干预。”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汪越》:“儿以冲年客万里,母肝肠寸断矣!”
- 11.
出阃释义:⒈《礼记·曲礼上》:“外言不入於梱,内言不出於梱。”郑玄注:“外言内言,男女之职也。不出入者,不以相问也。”原谓男职官政,女职织纴,各有司事,不得互相干预。后以“出閫”指后宫越职参预官政。⒉犹出门。
- 12.
厘务释义:⒈管理政事。《旧唐书·刘祥道传》:“经明行修之士,犹或罕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岂能皆有德行。即知共釐务者,善人少而恶人多。”宋 赵昇《朝野类要·职任》:“添差之官,则不理政事也。若许干预则曰仍釐务。”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常参》:“唐 有职事者,谓之常参,今隶外朝不釐务者,谓之常参。”⒉厘捐。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邇者军事渐平,而经理釐务之人或失其初意,不无病民之事。”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十二月(1884年),钦州 冯子材 提督大破 法 军於 镇南关 外,时先生父 砚宾 方督办 南寧、
- 13.
参人释义:干预人事。
- 14.
堪地摄影释义:指在事件进行中适时抓拍,不对事件过程施加任何干预。
- 15.
天人感应释义: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相互关系的一种神秘主义的学说。认为“上天”能够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够感应“上天”。这种学说歪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神学体系的基础。
- 16.
天人之辩释义:中国哲学中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 天,指天道或自然;人,指人道或人为。在两者关系上,唯心主义思想家通常把天解释为精神实体,认为天人感应,天能干预人事。唯物主义思想家则把天解释为物质的自然,认为天人的职能不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法则。
- 17.
宝贿释义:宝贵的财货。《左传·昭公十六年》:“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吴晗《灯下集·郑国的商人》:“你发了财,有利市宝贿,我也不干预。”
- 18.
干乱释义:干预扰乱。
- 19.
干与释义:见“干预”。
- 20.
干启释义:干预而陈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