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艺 [zhì yì]
1. 旧指八股文。
英[stereotyped writing;]
制艺 引证解释
⒈ 八股文。参见“制义”。
引清 黄宗羲 《万祖绳七十寿序》:“从 钱忠介 学制艺,称为高第弟子。”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下》:“熙寧 中 王安石 创立经义,以为取士之格, 明 復仿之,更变其式,不惟陈义,并尚代言,体用排偶,谓之八比,通称制艺,亦名举业。”
国语词典
制艺 [zhì yì]
⒈ 八股文的别名。参见「八股文」条。
制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八股取士释义: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时才废除,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被废除。
- 2.
孟艺释义:明 清 科举考试首场所作的第一篇制艺文。又称“首艺”。
- 3.
炉鞴释义:⒈亦作“炉韛”。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宋 苏轼《和犹子迟赠孙志举》:“轩裳大炉韛,陶冶一世人。”元 吴莱《张氏大乐玄机赋论后题》:“乐工冶卒且深猒其炉鞴鼓铸之劳。”清 谭嗣同《仁学》十:“冲盪又非能自主,有大化之炉鞴鼓之。”清 赵翼《石女歌》:“化工炉鞴谁能识,一样胚胎摶活脱。”⒉鑪鞴: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唐 施肩吾《早春游曲江》诗:“羲和 若拟动鑪鞴,先铸 曲江 千树红。”宋 叶适《送胡衍道》诗:“众金鑪鞴合,一匠杗桷分。”清 冯桂芬《忆樊居制艺序》:“气以举之,神以行之,鑪鞴以鍊之,笙鏞
- 4.
熟计释义:周密地谋划。《战国策·齐策一》:“国一日被攻,虽欲事 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熟计之。”《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二年》:“夫大祸不再,奈何不与臣熟计之。”清 谭嗣同《乙未代龙芝生侍郎奏请变通科举折》:“然臣尝熟计之,一旦骤废制艺,又将易何法以试士?”
- 5.
瓷象释义:一种在瓷板上绘画的瓷制艺术品。
- 6.
艺文志释义:也叫经籍志。 中国纪传体史书中记载图书目录部分的专用名称。《汉书》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艺文志的先例。其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均有艺文志或经籍志,记载了该朝代的著作或藏书目录。
- 7.
课艺释义:⒈谓种植。宋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葖》:“《谈苑》云 江 东居民岁课艺,初年种芋三十亩,计省米三十斛;次年种萝菔三十亩,计益米三十斛;可见其能消食。”⒉研读制艺(八股文)。清 魏源《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夫人手繅车以教纺棉,二子杂诸生以课艺。”⒊课试之制艺。《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左翻右翻,把两个题目找出,原来是格致书院课艺里的现成文章。”《中国现在记》第一回:“名家的课艺,新出的闈墨,无论他如何深奥,一到我辈眼里,都能解説得来。”
- 8.
蹇落释义:穷困;衰败;不得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乐仲》:“先是 仲 殷饶,同堂子弟,争奉事之,凡有任其取携,莫之较;及 仲 蹇落,存问絶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颜氏》:“如是年餘,生制艺颇通;而再试再黜,身名蹇落,饔飧不给。”何垠 注:“蹇落,蹇缓落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