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钞 [bǎo chāo]
1. 古时指纸币,即元、明、清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如“至元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大清宝钞”
英[paper currency;]
宝钞 引证解释
⒈ 元、明、清 三代发行的一种纸币。 元世祖 中统 元年十月始行“中统宝钞”,面值自十文至二贯文,共九等。 至元 二十四年发行“至元通行宝钞”,自五文至二贯文,共十一等。 明 洪武 八年发行“大明通行宝钞”,自一百文至一贯,共六等,流行一百多年。 清 咸丰 三年,亦曾发行“大清宝钞”。参阅《元史·食货志一》、《明史·食货志五》、《清史稿·食货志五》。
国语词典
宝钞 [bǎo chāo]
⒈ 一种元、明发行的纸币。元世祖时制造中统宝钞,后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明洪武时设宝钞提举司,制造大明宝钞。
引《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世祖中统元,始造交钞,……是年十月,又造中统元宝钞。」
《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七年,帝乃设宝钞提举司。明年始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
宝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统钞释义:元 中统 年间颁行的钞票。有“交钞”、“元宝钞”二种。《元史·食货志一》:“世祖 中统 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每银五十两易丝钞一千两,诸物之直,并从丝例。是年十月,又造 中统 元宝钞……然元宝、交钞行之既久,物重钞轻。二十四年,遂改造 至元 钞,自二贯至五文,凡十有一等,与 中统 钞通行。”
- 2.
元宝钞释义:元 中统 年间颁行的一种钞票。《元史·食货志一》:“世祖 中统 元年,始造交钞,以丝为本……是年十月,又造 中统 元宝钞。”参见“中统钞”。
- 3.
内宝钞局释义:明 代 崇祯 年间官方设立的督造纸币的机构。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二》:“崇禎 间 桐城 诸臣 蒋臣 言钞法可行……上特设内宝钞局,昼夜督造,募商发卖,无肯应者。”
- 4.
四司释义:⒈指司命、司禄、司危、司中四星官。⒉见“四司六局”。⒊道教谓天帝的禁宫。⒋明代内府职官名。指惜薪、宝钞、钟鼓、混堂。参阅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 5.
挑剜释义:抠挖。 《元典章·户部六·住罢银钞铜钱使中统钞》:“挑剜祼宝钞以真作伪者,初犯杖一百,徒一年。”《明律·户律四·钞法》:“若有不行用心辨验,收受伪钞及挑剜描輳钞贯在内者,经手之人,杖一百,倍偿所纳钞贯。”
- 6.
样钱释义:钱币铸成后呈验的样品。 《清会典·户部·钱法堂》:“每月卯钱铸出,钱法侍郎赴局督,同监督查验。样钱解送内务府,制钱解送户部银库。”郑观应《盛世危言·铸银》:“故户部宜设铁柜一具,凡各省呈缴样钱严加封锁,填明年月日时,以备核验。”郭沫若《断断集·再谈官票宝钞》:“但 江 浙 两省的这些逸品,似乎只是‘样钱’(当时由地方拟铸,具呈中央的钱样),并没有见诸实行。”
- 7.
规拟释义:⒈谓某物与另物形状之相似者。 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内又进两天门,路渐东北转,崖石诡变,多所仿类,导者行急,予强留諦视,顾此失彼,然予所欲睹者,正不在种种规拟也。”⒉设想;拟定。郭沫若《海涛集·我是中国人》:“《诗经》的时代,果真如‘毛传’或‘朱注’所规拟的那样吗?他们究竟有什么确实的根据?”郭沫若《断断集·再谈官票宝钞》:“他最初的建议便是那 咸丰 元年九月所奏的理财一折,在那儿他规拟了一条。”
- 8.
贯陌释义:贯百。 陌,通“百”。宋 吕陶《奏具置场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贴黄》:“若蒙朝廷垂察,即乞下本路取索 熙寧 八年九月分 永康县 银价,比对茶场折银贯陌,自见有无侵损园户,免令将来高价折银,亏损本州卖茶之家。”《文献通考·市籴一》:“熙寧 理财,多折见钱,而诸郡犹有添起贯陌不等之弊,朝廷随即行遣。”明 王祎《泉货议》:“乃自顷岁,以 中统 交钞重其贯陌,与 至元 宝钞相等并行,京师復铸 至正 新钱,使配异代旧钱,与二钞兼用,其意殆将合古而达今,而不知适以起天下人心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