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策 [cháng cè]
1. 上策;万全之计;效用长久的方策。
例治国安邦之长策。
英[tactics of long effect;]
长策 引证解释
⒈ 长的鞭。常比喻威势。
引汉 贾谊 《过秦论上》:“及至 始皇,奋六世之餘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 周 而亡诸侯。”
唐 高适 《送董判官》诗:“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清 林则徐 《程玉樵饯予于兰州》诗:“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説楼船练水军。”
⒉ 犹良计。
引《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靡獘中国,快心 匈奴,非长策也。”
《北齐书·王琳传》:“吴 兵甚鋭,宜长策制之,慎勿轻鬭。”
国语词典
长策 [cháng cè]
⒈ 长鞭。
引《文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⒉ 良策、长计。
引《文选·曹冏·六代论》:「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其辙迹。」
《儒林外史·第一五回》:「你在此终不是个长策,我送你盘费回去。」
长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龙释义:⒈三条龙。汉 焦赣《易林·丰之需》:“三龙北行,道逢六狼。”⒉喻三位杰出者。喻 汉 初三杰 张良、萧何、韩信。唐 马总《意林》附编引《裴氏新语》:“汉祖 驂三龙而乘云路,振长策而驱天下。三龙,人杰也。”⒊喻三位杰出者。喻 汉 代 蔡邕、崔寔、许受。宋 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蔡邕、崔寔 号‘并凤’,又与 许受 号‘三龙’。”⒋喻三位杰出者。喻 宋 代 孙逢吉、孙逢年、孙逢辰。《宋史·孙逢吉传》:“孙逢吉 字 从之 ……弟 逢年、逢辰,皆有文学行义,时称‘孙氏三龙’。”⒌喻 三国 时 魏 蜀 吴
- 2.
倏眒释义:亦作“倐眒”。迅疾貌。《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乘遗风,射游騏,倐眒倩浰。”郭璞 注引 张揖 曰:“皆疾皃。”《文选·左思<蜀都赋>》:“鹰犬倐眒,罻罗络幕。”刘良 注:“倐眒,疾速也。”宋 叶适《送刘德修》诗:“一日期万年,倏眒展长策。”倏,一本作“倐”。
- 3.
六正释义:⒈春秋 晋 统帅三军的六卿。 《左传·襄公二五年》:“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杜预 注:“三军之六卿。”孔颖达 疏:“三军将佐有六,与六正数同,故以六正为六卿也。”⒉臣子对国君之六种正当的品行。汉 刘向《说苑·臣术》:“故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何谓六正六邪?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几,得失之要,预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论主以长策,将顺其美
- 4.
写染释义:⒈书写。宋 彭汝砺《途中早起寄兄弟》诗:“新诗如有得,写染寄归翰。”⒉指书法、绘画、文章等。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好写染也,我试看咱。”元 武汉臣《玉壶春》楔子:“好写染也。小官将此万言长策亲到圣人跟前举荐你为官,决不负所託。”⒊兼指书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娶妻 王氏,少年美貌,读书识字,写染皆通。”
- 5.
吁策释义:⒈同“訏策”。 ⒉大计长策。
- 6.
壮长释义:⒈成年人,尊长。 汉 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句践 与 吴 战於 浙江,石买 为将,耆老壮长进諫曰:‘夫 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⒉长大成人。宋 叶适《戴夫人墓志铭》:“﹝ 戴夫人 ﹞又不幸死早,二子未极壮长。”
- 7.
訏策释义:大计长策。
- 8.
转鬭释义:转战。《史记·淮阴侯列传》:“楚 人起 彭城,转鬭逐北,至於 滎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唐 高适《塞上》诗:“转鬭岂长策,和亲非远图。”清 曾国藩《金陵军营官绅昭忠祠记》:“孤军转鬭,累月不归。”
- 9.
道源释义:⒈僧道以为,佛教、道教的经义是事物的本源,故称。 唐 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三:“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唐 柳宗元《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今有释 文畅 者,道源生知,善根宿植,深嗜法语,忘甘露之味,服道 江 表,盖三十年。”⒉知识之源。唐 李翰《难进论》:“或以小人所长,乘以君子所短,或以己所未达,不信人所能然,则道源蔽而不通,心境旷而不接。辨虽博万物,不能释其疑辞,智虽络天地,不能效其长策。”⒊谓引水出流。宋 欧阳修《会圣宫颂》:“巍峩穹崇,奠京之东,有山而崧,奫沦道源
- 10.
长策释义:能起长远作用的策略:治国长策。此乃权宜之计,决非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