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冤 [míng yuān]
1. 叫喊冤枉,申诉冤屈。
例击鼓鸣冤。
英[voice grievance;]
鸣冤 引证解释
⒈ 喊叫冤屈。
引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差拘》:“明知局诈,然已堕其阱中,虽欲鸣冤赴诉,床头之积金已尽,家产已準算无餘,又安能徒手空弮而搏结队之猛虎乎?”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李壮 不顾众人,便飞奔到县里去击鼓鸣冤,説 夏作人 杀人。”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只有若干已经‘正法’的人们,至今不听见有人鸣冤或冤鬼诉苦。”
国语词典
鸣冤 [míng yuān]
⒈ 声诉冤屈。
引《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词讼》:「虽欲鸣冤赴诉,床头之积金已尽。」
《文明小史·第二九回》:「幸而这寡妇的兄弟出来鸣冤,才把这事息掉。」
鸣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冤单释义:鸣冤的揭帖。
- 2.
冤号释义:鸣冤叫号。明 刘基《郁离子·淳于髠论燕畔》:“冤号之声,訇殷天地。”明 李东阳《应诏陈言奏宏治六年四月二十七日节该钦奉敕谕》:“冤号之声,震动远邇。”
- 3.
冤揭释义:鸣冤的揭帖。
- 4.
叩阍无计释义:叩:敲;阍:宫门;叩阍:鸣冤。指没办法申诉冤屈,叩:敲;阍:宫门;叩阍:鸣冤。指没办法申诉冤屈。
- 5.
叫屈释义:诉说受到冤屈:鸣冤叫屈。
- 6.
呼冤释义:鸣冤叫屈。
- 7.
富民侯释义:汉武帝 晚年,悔以 江充 谮杀 卫太子 据,又悔征伐连年。 会 车千秋 上书为 卫太子 鸣冤,因擢升为大鸿胪,数月后又代 刘屈釐 为丞相,封富民侯,取“大安天下,富实百姓”之意。事见《汉书·车千秋传》、《汉书·食货志上》、《汉书·韦玄成传》。后因以“富民侯”称安天下、富百姓的高官。宋 林逋《送王舍人罢两浙宪赴阙》诗:“越 俗今无讼,闲田亦有秋。公朝论爵赏,当拜富民侯。”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词:“莫射 南山 虎,直觅富民侯。”元 宋褧《送高子敬归鼓城》诗:“元龙 不拜富民侯,袖劒
- 8.
撅皇城,挝怨鼓释义:到皇城去击鼓鸣冤。 犹言告御状。元 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我拼的撅皇城,挝怨鼓,插状子,怕甚么金瓜武士!”亦作“撅皇城,打怨鼓”。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告都堂,诉省部;撅皇城,打怨鼓。”
- 9.
肺石释义:古时设于朝廷门外的赤石。民有不平,得击石鸣冤。石形如肺,故名。
- 10.
邹书释义:西汉 邹阳 为 梁孝王 门客时,被谗下狱,于狱中上 梁王 书申冤,因而获释。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以“邹书”为上书鸣冤的典故。
- 11.
鸣冤释义:喊叫冤屈:击鼓鸣冤。鸣冤叫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