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谤木 谤木的意思
bàng

谤木

简体谤木
繁体謗木
拼音bàng mù
注音ㄅㄤˋ ㄇ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àng,(1)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组词】: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2) 责备。【例句】: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mù,(1) 树类植物的通称。【组词】: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2) 木料、木制品。【组词】: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3) 棺材。【组词】:棺木。(4) 质朴。【例句】:木讷(朴实迟钝)。(5) 呆笨。【组词】:木鸡。(6)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组词】:麻木。(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姓。

基本含义

指毁谤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谤木的意思

谤木 [bàng mù]

1. 相传尧·舜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

谤木 引证解释

⒈ 相传 尧 舜 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

《后汉书·杨震传》:“臣闻 尧 舜 之世,諫鼓谤木,立之於朝。”
后世因于宫外立木以示纳谏,仍称“谤木”。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匦使》:“梁武帝 詔于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横议者投谤木函,求达者投肺石函,则今之匭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巴陵本末》:“朕访落伊始,首下詔求讜言,盖与諫鼓、谤木同意。”


国语词典

谤木 [bàng mù]

⒈ 古代立木于城门,任人书写政治的缺失,称为「谤木」。

《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臣闻尧舜之世,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文选·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谏鼓,设谤木,于兹三年矣。」


谤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善旌释义:古代人主为求善言所立之旗。语出《管子·桓公问》:“舜 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汉书·文帝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欲有进者,立於旌下言之。”宋 范仲淹《从谏如流赋》:“我后光被羣方,柔怀多士,陈谤木而听政,建善旌而求理。”
    • 2.
      旌木释义: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谤木。 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进善之旍,有诽谤之木。”卢辩 注:“[旍(旌),] 尧 置之,令进善者立於旍下也。﹝木,﹞ 尧 置之,使书政之愆失也。”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景运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其次言在歌謡。”
    • 3.
      木谏释义:相传 尧 舜 时于朝市竖立木牌,谓之谤木,人有进谏之言则书于其上。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古之时,谤有木諫,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 4.
      访落释义:⒈《诗·周颂·访落序》:“《访落》,嗣王谋於庙也。”毛 传:“访,谋。落,始。”郑玄 笺:“成王 始即政,自以承圣父之业,惧不能遵其道德。故於庙中与羣臣谋我始即政之事。”后因以“访落”谓嗣君与群臣谋商国事。宋 晁补之《代范祖禹等实录开院谢赐物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恭默当乎思道,爱敬隆於事亲,迹 熙寧 访落之勤,迄 元丰 顾命之重,宪章咸在,譔述宜加。”宋 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朕访落伊始,首下詔求讜言,盖与諫鼓谤木同意。”⒉谓访求失落之物。清 侯方域《新迁颜鲁公碑记》:“而际世不辰,灵蹟多淹。
    • 5.
      诽谤木释义:诽谤木,又称“华表”。尧初设立诽谤木,是让人们把意见写在上面或者敲击出声,让他出宫当面听取意见,以便改进政务。发展到后代,成为宫殿门前的装饰物。
    • 6.
      谤木释义:相传 尧 舜 时于交通要道竖立木柱,让人在上面写谏言,称“谤木”。见《史记·孝文本纪》。

谤木(bangm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谤木是什么意思 谤木读音 怎么读 谤木,拼音是bàng mù,谤木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谤木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