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礼 [lóng lǐ]
1. 尊崇礼法。
3. 以隆重的礼节相待。
隆礼 引证解释
⒈ 尊崇礼法。
引《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郑玄 注:“隆礼,谓盛行礼也。”
孔颖达 疏:“隆,盛也……若君子能隆盛行礼,则可谓有道之士也;反此,则为无知之民。”
《荀子·议兵》:“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章炳麟 《检论·订孔下》:“荀卿 以积伪俟化治身,以隆礼县羣众。”
⒉ 以隆重的礼节相待。
引《英烈传》第四一回:“那 元顺帝 便敕他镇守 汀州,十分隆礼他。”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唐公 雅善余诗,是以见客甚隆礼焉。”
隆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合羣释义:⒈和合群众;团结群众。 ⒉与集体融洽相处。⒊犹成群。更多解释。⒋和合群众;团结群众。《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羣者也。”杨倞 注:“合,谓和合。羣,众也。”章炳麟《訄书·订孔》:“荀卿 以积伪俟化治身,以隆礼合羣治天下。”陈毅《六十三岁生日述怀》诗:“只有共产党,敢于大合羣。人民拥护党,党依靠人民。”⒌与集体融洽相处。老舍《骆驼祥子》五:“他们多少以为他不大合群,别扭。”⒍犹成群。《羊城晚报》⒎:“随时都会遭到龚击的家鼠是不会合群嬉耍的,只能独个儿跳窜奔跑寻开心。”
- 2.
回鹘豆释义: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荚果。嫩荚和种子供食用。亦称“回回豆”。《说郛》卷八六引 宋 叶隆礼《契丹国志·回鹘豆》:“回鶻豆,高二尺许,直榦有叶,无旁枝。角长二寸,每角止两豆,一根纔六七角。色黄味如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三·豌豆》:“回鶻豆……《饮膳正要》作回回豆。回回,即回鶻也。”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有回回豆,状如椿子,磨入麵中,极香,兼去麵毒。”
- 3.
圣真释义:谓儒学的真谛。《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明年,太祖 遂为 魏公 矣”裴松之 注引《荀彧别传》:“宜集天下大才通儒,考论六经,刊定传记,存古今之学,除其烦重,以一圣真,并隆礼学,渐敦教化,王道两济。”宋 王安石《扬子》诗之三:“千古雄文造圣真,眇然幽思入无伦。”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国朝开基绍统,大纲万目,靡不度越前朝。至表章六籍,统壹圣真,则巍然上揖 夏 商,埒 周 而四。”
- 4.
散儒释义:⒈不遵礼法、不自检束的儒生。《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杨倞 注:“散,谓不自检束。”⒉平庸的儒者。《西京杂记》卷三:“傅介子 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嘆曰:‘大丈夫当立功絶域,何能坐事散儒?’”
- 5.
法后王释义:先秦 以 荀子、韩非 为代表的“法今”的政治观。主张效法当代圣明君王的言行、制度,因时制宜。与“法先王”相对。《荀子·儒效》:“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谬学杂,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清 方苞《书<史记·六国年表序>后》:“秦 始变古而传,乃曰法后王。”参见“法先王”。
- 6.
法士释义:⒈指崇尚礼法之士。《荀子·劝学》:“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金 蔡松年《和子文晚望》:“高人法士互憎爱,美酒空名谁重轻。”⒉即法师。唐 徐浩《宝林寺作》诗:“赖居兹寺中,法士多瓌能。洗心听经论,礼足蠲凶灾。”参见“法师”。
- 7.
翁翁释义:⒈犹公公。老翁,多指祖父。宋 苏轼《与胡郎仁修》之三:“得翁翁二月书及三月内 许州 相识书,皆言一宅安康。”宋 叶隆礼《契丹国志·天祚帝纪上》:“五箇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宋 洪咨夔《鹧鸪天·为老人寿》词:“诸孙认取翁翁意,插架诗书不负人。”清 黄遵宪《为小儿履端寄翁翁》诗:“婆婆言翁翁,出门九年去。”⒉形容葱白色。《周礼·天官·酒正》“辨五齐之名,三曰盎齐”汉 郑玄 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酇白矣。”清 黄景仁《游九华山放歌》:“银河倒掛渌水来,碎渗翁翁碧虚色。”蔡寅《丁未岁除》诗
- 8.
陋儒释义:学识浅陋的儒生。 《荀子·劝学》:“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唐 韩愈《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书》:“此种输入外国文学使 中国 文学界中别辟一个新境界的能力,岂一般没世穷年不免为陋儒的人所能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