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夜释义:⒈一个夜晚;一整夜。《穀梁传·定公四年》:“以众不如 吴,以必死不如 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 吴 人。”南朝 梁 江淹《哀千里赋》:“魂终朝以三夺,心一夜而九摧。”唐 李白《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驛使发,一夜絮征袍。”老舍《正红旗下》一:“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⒉指某夜。汉 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 乃使木工千餘人入山伐木,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南史·吕僧珍传》:“一夜,僧珍 忽头痛壮热,及明而顙骨益大。”唐 李商隐《无题》诗之二:“岂知一夜秦
- 2.
一百八十度释义:数学用语,原指平角。常用以形容转变幅度很大,以至前后相反。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你从前那么拥护,现在总要讲一点理由,才能转过这个弯来吧!理由一点不讲,忽然转这么一百八十度,好象老子从来就是不拥护 斯大林 的,其实从前是很拥护的。”吴调公《李商隐研究》第八章一:“李商隐 的七绝,后半首的情境,虽说大多能移步换形,但比起 黄庭坚 往往爱在一首绝体的第三句上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造成前后气氛截然相反的对衬,还是各有特色的。”
- 3.
三十六体释义:唐 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皆排行第十六而诗文则以俪偶相夸,世称“三十六体”。
- 4.
三户释义:三户人家。 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 怀王 入 秦 不反,楚 人怜之至今,故 楚南公 曰:‘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也。’”裴骃 集解引 臣瓒 曰:“楚 人怨 秦,虽三户犹足以亡 秦 也。”一说,指 楚 之 昭、屈、景 三大姓。见 司马贞 索隐引 韦昭 说。后人多指“三户人家”。唐 李商隐《楚宫》诗:“但使故乡三户在,綵丝谁惜惧长蛟?”明 高启《次韵过建平县》:“县虽三户小,地僻罢兵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当 吴三桂 拒命之时,彼已手戮 桂王,断不得称 楚 之三户。
- 5.
上药释义:⒈指仙药。《神农本草经》卷三:“上药令人身安命延,昇天神仙,遨游上下。”唐 李商隐《高松》诗:“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冯浩 注引《本草注》:“茯苓通神灵,上品仙药也。”⒉疗效极高的上等药物。《旧唐书·职官志三》:“凡药有上、中、下三品,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宋 王君玉《国老谈苑》卷一:“田锡 为諫议大夫,疾亟,进遗表。真宗 宣御医賷上药驰往,已无及矣。”清 赵翼《簷曝杂记·三七、鸡血藤》:“有草名‘三七’,三椏,七叶,其根如萝葡,为治血之上药。”
- 6.
不售释义:⒈卖不出去。《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郑玄 笺:“如卖物之不售。”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唐氏 之弃地,货而不售。”宋 秦观《谢王学士书》:“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而己独碌碌抱不售之器以自滨於飢寒。”⒉指嫁不出去。汉 刘向《列女传·齐钟离春》:“﹝ 钟离春 ﹞年四十无所容入,衒嫁不售……谓謁者曰:‘妾,齐 之不售女也。’”唐 杜甫《负薪行》:“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唐 李商隐《无题》诗之四:“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
- 7.
东征释义:⒈向东征伐。《诗·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郑玄 笺:“将率受王命东行而征伐。”汉 扬雄《甘泉赋》:“函甘棠之惠,挟东征之意。”唐 李商隐《随师东》诗:“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鬭心。”⒉东行。汉 班昭《东征赋》:“惟 永初 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唐 白居易《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客有东征者,夷门一落帆;二年方得到,五日未为淹。”
- 8.
东诸侯释义:东方的诸侯。《左传·成公十六年》:“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左传·襄公元年》:“於是东诸侯之师次於 鄫,以待 晋 师。”唐 时用为对封疆大员的誉称。唐 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序:“贫道雅闻东诸侯之工为诗者莫若 武陵,今幸承其话言如得法印,寳山之下,宜有所持。”唐 李商隐《柳枝》诗序:“雪中,让 山 至,且曰:‘为东诸侯取去矣!’”
- 9.
东閤释义:东向的小门。 《汉书·公孙弘传》:“弘 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王先谦 补注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东平王 苍 为驃骑将军,开东閤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唐 孟浩然《题长安主人壁》诗:“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唐 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閤,为邦属故园。”
- 10.
东阁释义:⒈东厢的居室或楼房。古乐府《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牀。”唐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伏日苦热》:“北林开逸径,东阁敞閒扉。”⒉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唐 李商隐《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一本作“閤”。宋 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今日个东阁玳瑁筵,煞强如西厢和月等。”清 龚自珍《乙酉腊见红梅一枝思亲而作时客昆山》诗:“南天初返棹,东阁正留宾。”按,此义本作“东閤”,后世閤、阁形近音同混用。参见“东閤”。@
- 11.
两丱释义:一种幼童发式。 发髻向上分开,如两角。亦借指童年。唐 李商隐《安平公诗》:“其弟 炳章 犹两丱,瑶林琼树含奇花。”
- 12.
两岐年释义:麦生两穗之年,指丰年。唐 李商隐《忆雪》诗:“瑞邀盈尺日,丰待两岐年。”参见“两岐”。
- 13.
中庭释义:⒈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管子·中匡》:“管仲 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礼记·檀弓上》:“孔子 哭 子路 於中庭。”陈澔 集说:“哭於中庭,於中庭南面而哭也。不於阼阶下者,别於兄弟之丧也。”阼阶、堂前东阶。⒉厅堂正中;厅堂之中。《汉书·朱买臣传》:“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謁。”唐 李商隐《齐宫词》:“永寿 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復印中庭。”《宣和遗事》前集:“红袖调筝於屋侧,青衣演舞於中庭。”⒊庭院;庭院之中。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
- 14.
主君释义:⒈对一国之主的称呼。《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 汤 之説乎?”《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唐 元结《元谟》:“或曰公知圣人之道。天子闻之,咨而问焉。公谢曰:‘臣生自山野……主君所问,臣安能知?请説所闻,惟主君听之。’”唐 李商隐《重有感》诗:“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⒉指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周礼·秋官·司仪》:“宾继主君,皆如主国之礼。”《礼记·聘义》:“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孔颖达 疏:“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
- 15.
丽姬释义:古美人名。后亦泛指美人。《穀梁传·僖公十年》:“晋献公 伐 虢,得 丽姬。”《庄子·齐物论》:“毛嬙、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陆德明 释文:“丽姬,晋献公 之嬖,以为夫人。”唐 李商隐《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邹颠 蓐髮輭,丽姬 眉黛浓。”
- 16.
九成宫释义:⒈唐 代宫名。 在 陕西省 麟游县 西。本为 隋 仁寿宫,系皇帝避暑处。唐太宗 贞观 五年重修,以所在山有九重,改名 九成。永徽 二年九月改名 万年。乾封 二年,复为 九成。宫垣周千八百步,中有 碧城殿、排云殿,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唐 王勃 有《九成宫颂》,杜甫、李商隐 均有《九成宫》诗。参阅《新唐书·地理志一》、《唐会要》卷三十。⒉唐 书法家 欧阳询 所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省称。张天翼《清明时节》:“端妹子 正在写《九成宫》;十四岁的姑娘写得出那么光烫的字来总算不错的了。”详“九成宫醴泉铭”。
- 17.
云台观释义:道观名。在 陕西 华山 云台峰 上,故名。其一为 北周 道士 焦道广 建,其一为 宋 建隆 二年为 陈抟 建。唐 李商隐《与陶进士书》:“然所以拳拳而不能忘者,正以往年爱 华山 之为山而有三得……又得 谢生 於 云臺观,暮留止宿,旦相与去,愈復记熟。”《宋史·职官志十》:“又詔:‘杭州 洞霄宫、亳州 明道宫、华州 云臺观 ……置管干或提举、提点官。’”《水浒传》第五九回:“戴宗 报知 云臺观 观主并庙里职事人等,直至船边,迎接上岸。”
- 18.
云浪释义:⒈如云之浪。唐 李商隐《失题》诗:“锦水 湔云浪,黄山 扫地春。”宋 赵以夫《龙山会·四明重阳泛舟月湖》词:“湖光蓝滴透。云浪碎、巧学波纹吹皱。”清 钱谦益《戏题徐元叹所藏锺伯敬茶讯诗卷》诗:“坐听松风沸石鼎,手汲云浪烹新泉。”⒉亭名。宋徽宗 政和 七年筑 万岁山 艮岳(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内东北隅),亭在 艮岳 西 梅渚洲。宋徽宗《艮岳记》:“出关,下平地,有大方沼,中有两洲,东为 芦渚,亭曰 浮阳;西为 梅渚,亭曰 云浪。”宋 李质《艮岳赋》:“矧 梅 芦 之二渚,结 云浪 与 浮阳。”
- 19.
井络释义:⒈井宿区域。晋 左思《蜀都赋》:“岷山 之精,上为 井络。”刘逵 注:“《河图括地象》曰:‘岷山 之地,上为 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 天井’,言 岷山 之地,上为 东井 维络;岷山 之精,上为天之 井 星也。”唐 孙樵《刻武侯碑阴》:“是 井络 之野,与 武侯 存亡俱矣。”惜秋《维新梦·授职》:“回望 天彭 井络,彗星作作芒寒。”⒉井宿的分野。专指 岷山。唐 李商隐《井络》诗:“井络 天彭 一掌中,漫夸天设剑为峰。”张索《拟李义山<井络>》诗:“井络 天彭 地势雄,极天云雾起鸿濛。”⒊泛指 蜀
- 20.
伏龟释义:传说中俯伏在松树下的神龟,为松树之精所化。 《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上有丛蓍,下有伏龟。”唐 李商隐《高松》诗:“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朱鹤龄 注引《嵩山记》:“嵩高山 有大松树,或百岁,或千岁,其精变为青牛,为伏龟,採食其实得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