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 [fà láng]
1. 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
英[enamel;]
珐琅 引证解释
⒈ 见“珐瑯”。亦作“珐琅”。亦作“珐琅”。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子的物质。用它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如搪瓷、景泰蓝等均为珐琅制品。
引《红楼梦》第五三回:“这荷叶乃是鏨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
珐琅,一本作“珐琅”。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时始禁止珐瑯作坊,内府珐瑯器,亦有付钱局者。”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如宴客 缀锦阁 下,携十锦珐瑯杯,宣牙牌令。”
珐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乌银释义:⒈用硫磺熏炙和特殊方法熔铸的黑色的银。唐 孟郊《答友人赠炭》诗:“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张氏银窖》:“彼方毁旧垣,再筑,於旧基得乌银数十大笏。”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银》﹝附录﹞“乌银”引 陈藏器 曰:“今人用硫黄薰银,再宿泻之,则色黑矣。工人用为器,养生者以器煮药。兼于庭高一二丈处,夜承露醴饮之,长年辟恶。”《红楼梦》第四十回:“每人一把乌银洋鏨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⒉炭的别名。宋 杨万里《雪晚舟中生火》诗:“乌银见火生緑雾,便当水沉一浓炷。”清 曹寅《瓶
- 2.
古月轩释义:清 代珐琅彩器的通称。 有瓷胎、料胎(即玻璃胎)、铜胎、金胎之别,以瓷胎最为名贵。始于 康熙 时仿西方珐琅器,故名珐琅彩。雍正 乾隆 时,制益精美,古月轩 本为当时豪家仿制的私款,后来内廷珐琅彩器散出,见者以与 古月轩 仿制品相类,转以 古月轩 作为珐琅彩器的通称。一说 古月轩 本 苏州 名工 胡学周 设窑制作烟壶等料器之号,清 帝南巡时发现其所制精美,诏赴京师制作。清 赵之谦《勇庐闲诘》:“鼻烟壶……凡所造作,或称曰皮,最箸者曰 辛家皮、勒家皮、袁家皮。别有 古月轩,地则车渠,亦具五色,上为画采,閒书小
- 3.
唐窑释义:清 乾隆 前期 景德镇 官窑所造瓷器。 因 唐英 掌管窑务,故名。唐英 从 乾隆 元年到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到二十一年(1752-1756)先后任 淮安 关、九江 关监督,兼理 景德镇 窑务。其时 景德镇 所造各色釉彩,仿造各种古瓷,以工细著称。所作珐琅彩,尤为精美。模仿剔牙、竹木刻、牙角雕,俱逼真。
- 4.
搪瓷释义:铁胎表面覆盖珐琅层的制品。质轻,光滑,耐腐蚀。用来制作日用品、医疗器皿及化学工业等的耐腐蚀设备。有时也指铁胎表面所覆盖的珐琅层。
- 5.
景泰蓝释义:也叫铜胎嵌丝珐琅。中国独特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用铜胎嵌丝后填以珐琅彩釉,经烧制、磨光、镀金或银而成。有各种器皿造型。明代景泰年间开始大量制造,当时多以蓝色彩釉作地,故名。
- 6.
法蓝释义:即珐琅。
- 7.
烧瓷释义:⒈用高岭土等烧制成的瓷器。⒉北京出产的特种工艺品之一。类似景泰蓝,铜胎,不掐丝,用珐琅瓷釉描绘而成。
- 8.
珐琅释义:覆盖于金属表面的不透明的玻璃质材料。用石英、长石、硼砂、纯碱烧制而成。具有防护和装饰作用。搪瓷、景泰蓝等都是珐琅制品。珐琅制品有时也简称珐琅。
- 9.
釉质释义:牙冠表面的一层硬组织,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碳酸钙,此外还含有氟和一些有机质。 有保护牙齿免受磨损的作用。旧称珐琅质。
- 10.
重晶石释义:矿物,主要成分是硫酸钡,无色透明,不纯的常呈灰、白、红等颜色,比重较大。可以用来制造白色颜料、珐琅、釉子和化学试剂,在造纸和橡胶工业中用做填料,开采石油时把重晶石加在泥浆中可以防止井喷。
- 11.
金银首饰释义:通常是金或银的贵金属装饰品,常用宝石或珐琅加工制成,现通常作为佩戴的服饰物或等级勋章。
- 12.
银胎珐琅释义:银胎珐琅又称银烧蓝,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度到600度左右的高温多次烧制而成,作品绚丽、明快,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