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宣 [chéng xuān]
1. 继承发扬。
承宣 引证解释
⒈ 继承发扬。
引《汉书·匡衡传》:“继体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国语词典
承宣 [chéng xuān]
⒈ 承奉宣扬。
引《汉书·卷八一·匡衡传》:「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⒉ 奉命。
引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承宣驰驿奉官差,来这里和买花栽。」
⒊ 职官名。宋改节度观察留后为承宣使,位在节度使后,无定员,仅备武官的迁转。见《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志六》。
承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两台释义:⒈指唐武则天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职官·两台》。⒉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 2.
两司释义:明 清 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 3.
儒科释义:⒈指儒学。 唐 贾岛《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山读书》诗:“濯足俱高洁,儒科慕 冉、颜。”⒉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宋郑公为国惜体》:“寳元 中,夏英公 以 陈恭公 不由儒科骤躋大用,心不平之。”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十:“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宋史·度宗纪》:“太中大夫 全清夫 儒科发身,恳陈换班,靖退可尚,特授 清远军 承宣使。”
- 4.
别头试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中,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元和 ﹞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考功别头试。”《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赵氏翼《陔餘丛考》引《通考》:唐 开元 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亦省称“别头”、“别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别头及第》:
- 5.
告疾释义:即告病。指古代官吏因病请求退休。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太祖 作议郎,告疾归乡里。”宋 叶适《故昭庆军承宣使崇国赵公行状》:“公 淳熙 十四年七月三十日薨于位,年六十七。先告疾也,请‘罢户部不候岁终先行比较指挥’。”
- 6.
民社释义:⒈民间祭祀土神。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郑玄 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⒉指人民和社稷。宋 苏轼《贺时宰启》:“民社非轻,犹承宣而惴惴。天渊靡外,亦戾跃以欣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蕞尔一邑,何能养如许騶从?履任,则一方涂炭矣!不可使殃民社,可即旋归,勿前矣。”⒊引申指民间。《封神演义》第九八回:“紂王 聚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 桀 时……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⒋指州、县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长官。宋 张孝祥《后土东岳文》:“下臣蟣虱,天子使守民社。服
- 7.
流殍释义:⒈灾民流亡而饿死。《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农家岁凶则死於流殍,岁丰则伤於穀贱,丰凶皆病者,惟农家为然。”宋 苏轼《答漕使启》:“承宣帝泽,民忘流殍之灾。”⒉指流亡他乡的饥民。《新唐书·李栖筠传》:“苏州 豪士 方清 因岁凶诱流殍为盗,积数万。”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明道 中,江 淮 荐饥,乃命 王随 为安抚使。随 素无才术,不能拯伤救敝,以活流殍。”
- 8.
联第释义:⒈科举考试中数人同时及第。《新唐书·欧阳詹传》:“举进士,与 韩愈、李观、李絳、崔羣、王涯、冯宿、庾承宣 联第,皆天下选,时称‘龙虎榜’。”⒉指在各级考试中接连及第。清 侯方域《太常公家传》:“能前知二子皆列卿,然长者联第,次者当后十年。”
- 9.
膺教释义:承宣教化。
- 10.
行省释义:金代“行尚书省”、元代“行中书省”的简称。 中国古代地方官署名。元置丞相、平章等官总揽该地区政务,行省成为地方最高的行政区划名。明代改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清代恢复行省,现代的“省”制即源于此。
- 11.
音词释义:⒈犹音信。南朝 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⒉犹言语。清 许承宣《恭祝大徵君前司理巢翁冒老年台先生七十大寿序》:“音词悲壮,座客无不悄然肃然。”参见“音辞”。
- 12.
鬼隶释义:背景:明崇祯十一年十二月,清军兵临济南城下,十万清军用炮火和云梯向城区猛攻。 山东巡按宋学朱和历城知县韩承宣率领千余名守军和民众拼死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在坚守了九个昼夜后,于第二年的正月初二日,济南城被攻陷并遭屠城,屠杀民众百万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