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身 [qǐ shēn]
1. 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今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伐之。”
乞身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
引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今 齐王 甚憎 仪,仪 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 仪 愿乞其不肖之身之 梁,齐 必兴师伐之。”
《东观汉记·张况传》:“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
宋 苏轼 《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总未涉世深,止知乞身易。”
国语词典
乞身 [qǐ shēn]
⒈ 旧时视任官为委身于国君,故称官员自请离职为「乞身」。
引《东观汉记·卷一一·张况传》:「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诏许之。」
乞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乞身释义:古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辞职为乞身。语本《史记·张仪列传》:“今 齐王 甚憎 仪,仪 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 仪 愿乞其不肖之身之 梁,齐 必兴师伐之。”《东观汉记·张况传》:“时年八十,不任兵马,上疏乞身。”宋 苏轼《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诗次韵》:“故山桃李半荒榛,粗报君恩便乞身。”清 吴伟业《送何省斋》诗:“总未涉世深,止知乞身易。”
- 2.
并坐释义:⒈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汉 蔡邕《被收时表》:“臣死期垂至,冒昧自陈,乞身当辜戮,免 质 并坐,臣死之日,则生之年也。”《新唐书·宋璟传》:“初,梁山 诡称婚集,多假贷,吏欲并坐贷人。”明 沉德符《野获编·督抚·阮中丞被围》:“胡(胡宗宪)幸其败,不发援兵。阮 悸甚,偃卧不能復出,诸将吏谓旦夕不守矣。有説 胡 倘失事法当并坐者,始遣驍鋭来援。”⒉相挨着坐。郭沫若《女神·湘累》:“妙龄女子二人,裸体,散发,并坐岸边岩石上,互相偎倚。”
- 3.
引老释义:犹告老。 年老辞官。宋 秦观《寄老庵赋》:“一旦功成事毕,引老乞身。”
- 4.
行服释义:谓穿孝服居丧。《后汉书·桓郁传》:“肃宗 即位,郁 以母忧乞身,詔听以侍中行服。”《三国志·魏志·庞淯传》:“军未至而郡城邑已陷,揖 死。淯 乃收敛 揖 丧,送还本部,行服三年乃还。”《晋书·武帝纪三》:“文帝 崩,太子嗣相国 晋王 位。下令宽刑宥罪,抚众息役,国内行服三日。”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八:“裴佶 与 郑餘庆 友善,佶 死,餘庆 为行服。”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重师》:“汉 人最重其师,门生故吏,至有弃官行服者。”
- 5.
霜钟释义:⒈亦作“霜鐘”。指钟或钟声。语本《山海经·中山经》:“﹝ 丰山 ﹞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 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南朝 齐 谢朓《雩祭歌·黑帝歌》:“霜钟鸣,冥陵起,星迴天,月穷纪。”唐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诗:“客心洗流水,餘响入霜鐘。”宋 陆游《风流子》词:“肠断市桥月笛,灯院霜钟。”清 厉鹗《游菁山常照寺》诗:“乞身向空谷,説法鸣霜鐘。”冰心《集外·庄鸿的姊姊》:“每逢我有什么失意或是精神颓丧的时候,一想起姊姊的话,便觉得如同清晓的霜钟一般,使我惊醒。”⒉见“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