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兵制 兵制的意思
bīngzhì

兵制

简体兵制
繁体
拼音bīng zhì
注音ㄅ一ㄥ ㄓ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īng,(1) 武器。【组词】: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组词】: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组词】: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zhì,(1) 规定。【组词】: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宪。(2) 限定,约束,管束。【组词】:制止。制裁。专制。制约。抵制。节制。制动。制海权。(3) 法规,制度。【例句】:民主集中制。公有制。(4) 造,作。【组词】:制造。制做。制品。制图。制革。制版。如法炮(páo )制。(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例句】:制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制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组词】:制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制。

基本含义

兵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

兵制的意思

兵制 [bīng zhì]

1. 军事制度。

变更兵制。

[military regulation;]

兵制 引证解释

⒈ 关于军队建制及平时、战时指挥管理军队的制度。

宋 陈亮 《酌古论四·李靖》:“兵有正有奇,善审敌者,然后识正奇之用,敌坚则用正,敌脆则用奇……奇正之説,存乎兵制而已矣。”
《文献通考·兵考序》:“作兵考第十六,首叙歷代兵制,次禁卫及郡国之兵,次教閲之制,次车战舟师马政军器,凡十三卷。”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其后兵制增损,裁併不一。”


国语词典

兵制 [bīng zhì]

⒈ 泛指国防建军的制度。我国兵制以征兵制为主,兼有民兵制与志愿兵制的精神。


兵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火释义:⒈一点灯光或火光。⒉一把火。⒊古时兵制,十人为一火。⒋同“一伙”。指若干人结合成的一群。
    • 2.
      下五旗释义:清 代兵制。
    • 3.
      义徵释义:谓自愿应征。唐 初与府兵制兼行的募兵的一种,其身份高于一般募兵。《旧唐书·职官志三》:“其义徵者别为行伍,不入募人之营。”《旧唐书·刘仁轨传》:“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徵。”
    • 4.
      什伯释义:⒈古代兵制,十人为什,百人为伯。因以“什伯”泛指军队基层队伍。⒉谓超过十倍、百倍。
    • 5.
      什长释义:旧时兵制,十人为什,置一长,称什长。
    • 6.
      伙伴释义:古代兵制十人为一火,火长一人管炊事,同火者称为火伴,现在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写作伙伴。
    • 7.
      佥事释义:⒈官名。金 置按察司佥事。元 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僉事。明 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僉事。清 初沿用,乾隆 时废。《元典章·刑部·枉勘死平民》:“安抚司僉事 朱国楨 枉勘平人 谢二六 身死,虽无招承,其始谋情节,众证明白。”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三》:“有明 武职之制……平时有左右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各係以同知、僉事及千户、百户、镇抚之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宪恩深望知鼇戴,僉事威严展狗才。”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鲁迅《坟·从
    • 8.
      保长释义:⒈凤凰昼鸣之称。 ⒉宋代乡兵制度,十家为一保,设保长一人。⒊旧时保甲制中每保的头目。
    • 9.
      八丁兵释义:南北朝 北周 实行过的一种兵制,把境内民丁分八批轮换服役。《周书·武帝纪上》:“三月丙寅,改八丁兵为十二丁兵,率岁一月役。”《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二年》载此事,胡三省 注云:“八丁兵者,凡境内民丁分为八番,递上就役。”
    • 10.
      八旗兵释义:清 代兵制。
    • 11.
      募兵制释义:国家以雇用形式募集兵员的制度。 与“征兵制”相对。
    • 12.
      同火释义:古代兵制,十人共灶同炊,称为“同火”。后泛指共同参加某种组织,从事某种活动者。
    • 13.
      大保释义:宋 代的一种乡兵制度,以五十家为一大保,设有大保长。参见“保甲”。
    • 14.
      官健释义:唐 初府兵制,士兵自备武器资粮,后逐渐改为官给,故称士兵为官健。 唐 白居易《请罢兵第二状》:“况神策官健,又最乌杂:以城市之人,例皆不惯。如此,忽思生路,或有奔逃。”《旧唐书·张万福传》:“万福 曰:官健常虚费衣粮,无所事,今乃一小赖之,不足过赏,请用三之一。”《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兵农既分,县官费衣粮以养军,谓之官健,犹言官所养健儿也。”
    • 15.
      屠醢释义:犹杀戮。 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二》:“何至驱市人而战,受其屠醢乎!”
    • 16.
      府兵释义:⒈魏晋至隋唐时军府所属之兵统称府兵。⒉一种兵制名称。详“府兵制”。
    • 17.
      府卫释义:⒈指 北周、隋、唐 的府兵制。府兵轮流宿卫京师,故亦称府兵为府卫。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训兵》:“自府卫废,而执兵者皆市人,故有 天寳 之败。”宋 叶适《奏议·纪纲一》:“唐 用 周 隋 府卫之法,拣择天下之民,聚为强兵。”⒉贵族或官府的卫士。金 吴激《鸡林书事》诗:“骑兵腰玉具,府卫挟金丸。”
    • 18.
      府户释义:军户的一种。 指 北魏 时隶属于军府、世代执兵役的人户。《北齐书·魏兰根传》:“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徵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廝养……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第一章:“军府的户口,世执兵役,称为府户,也就是兵户。府户、兵户有的是被强征而来的,有的是被俘虏或坐罪而来,其地位低于一般农民。”
    • 19.
      志愿兵释义:⒈依照志愿兵役制或募兵制征召的军人。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服现役满一定年限,已成为技术骨干,根据军队需要,由本人申请,经批准继续留在军队服役的士兵。包括专业军士和军士长。
    • 20.
      月粮释义:⒈亦作“月粮”。古代每月支给兵丁的口粮。唐 陆贽《请边城贮备米粟等状》:“请贷贮粟以充将士月粮。”《宋史·兵志八》:“凡军士,边外率分口券,或折月粮,或从别给。”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军丁月粮先年月头给放,不过初五,近年多在月尽或次月初方给。”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兵制一》:“都 燕 而后,岁漕四百万石,十有二总领卫一百四十旗,军十二万六千八百人,轮年值运,有月粮,有行粮,一人兼二人之食。”⒉见“月粮”。

兵制(bingz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兵制是什么意思 兵制读音 怎么读 兵制,拼音是bīng zhì,兵制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兵制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