淆乱 [xiáo luàn]
1. 混淆,混乱。
例淆乱视听。
英[confuse;]
淆乱 引证解释
⒈ 混乱;混淆。
引汉 贾谊 《治安策》:“天下淆乱, 高皇帝 与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势以豫席之也。”
宋 苏舜钦 《答李锐书》:“心既淆乱,将求合之不暇,岂道之能专乎?”
《明史·周经传》:“弊在旗校者,版籍犹存,若里胥则并版籍而淆乱之,宜考故册洗奸弊。”
鲁迅 《华盖集·“公理”的把戏》:“《顺天时报》的记者倘竟不知,可谓昏瞀,倘使知道而故意淆乱黑白,那就有挑拨对于北大怀着恶感的人物,将那恶感蔓延于女师大之嫌,居心可谓卑劣。”
国语词典
淆乱 [xiáo luàn]
⒈ 混乱、纷乱。也作「殽乱」。
引《明史·卷一八三·周经传》:「弊在旗校者,版籍犹存,若里胥则并版籍而淆乱之,宜考故册洗奸弊。」
淆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西易面释义:指东西方向颠倒。后比喻是非颠倒,视听淆乱。
- 2.
乱纪释义:⒈败坏或违反法纪。⒉乱世。⒊淆乱头绪。
- 3.
众言释义:犹群言。亦指一般人的言论。《书·汤誓》:“予惟闻汝众言。”《左传·定公十年》:“駟赤 谓 侯犯 曰:‘众言异矣。’”汉 扬雄《法言·吾子》:“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 4.
侵杂释义:淆乱;扰乱。
- 5.
僭乱释义:⒈虚妄淆乱。⒉犯上作乱。
- 6.
女学释义:⒈旧时指以妇德、妇言、妇功、妇容四项内容教育妇女。清 黄遵宪《为同年吴德潚寿其母夫人》诗:“吁嗟三代后,女学将毋忘。”⒉也泛指女子教育。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中国 之人,生齿繁昌,心思灵巧,女范虽肃,女学多疏。”鲁迅《彷徨·高老夫子》:“蕊珠仙子 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参见“妇学”。⒊女子学校。胡也频《光明在我们前面》九:“从前,以自由恋爱而闹翻了 湖南 ╳╳女学的就是她。”
- 7.
征考释义:考求征信。明 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 唐 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疎,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绝对的年代虽然不能知道,相对的年代则大抵可以征考。”
- 8.
徵考释义:考求征信。明 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 唐 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疎,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绝对的年代虽然不能知道,相对的年代则大抵可以征考。”
- 9.
忿鬭释义:忌恨好斗。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傅玄 忿鬭免官,孙楚 矜夸凌上。”宋 苏辙《周论》:“天下纷然而淆乱,忿鬭而相苦。”明 文徵明《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刑部尚书刘公行状》:“监舶者利其贿不禁,或不时得贿,即忿鬭成隙。”
- 10.
成市释义:⒈使市场物价均平。《周礼·地官·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郑玄 注:“成,平也。”贾公彦 疏:“质人主为平定之,则有常估,不得妄为贵贱也。”⒉像市场一样。比喻众多。《汉书·刑法志》:“姦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汉书·邹阳传》:“夫全 赵 之时,武力鼎士袨服 丛臺 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⒊形成市场。《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齐 季陵迟,官方淆乱,鸿都 不纲,西园 成市。”李善 注引 荀悦《汉纪》:“灵帝 即位,太后临朝,於 西园
- 11.
斁乱释义:败坏淆乱。
- 12.
浇滑释义:枭乱,淆乱。
- 13.
淆乱释义:⒈杂乱;混乱。⒉扰乱:淆乱社会秩序。
- 14.
淆乱听闻释义:淆乱听闻喻捏造事实,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 15.
淆乱是非释义:淆乱:混淆,混乱。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制造混乱,使是非不清。
- 16.
狡惑释义:淆乱。
- 17.
荧听释义:淆乱听闻。
- 18.
虚乱释义:无故而淆乱。
- 19.
赤伏符释义:新莽 末年谶纬家所造符箓,谓 刘秀 上应天命,当继 汉 统为帝。 后亦泛指帝王受命的符瑞。《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 先在 长安 时同舍生 彊华 自 关中 奉赤伏符,曰‘刘秀 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鬭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羣臣因復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 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羣望。’”元 郭钰《早春试笔》诗:“喜闻诸将黄金印,共捧中朝赤伏符。”清 赵翼《秦望山》诗:“赤伏符终归 汉 主,白驹场枉闢 周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