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祖 [qī zǔ]
1. 七代祖先。
3. 佛教称传法相承的七代。华严宗以马鸣、龙树、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七祖。禅宗南宗以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为七祖。禅宗北宗以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为六祖,普寂为七祖。
七祖 引证解释
⒈ 七代祖先。
引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臣等九玄七祖,受福诸天,貽祚流祥,传休无极。”
⒉ 佛教称传法相承的七代。华严宗以 马鸣、龙树、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为七祖。禅宗南宗以 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 为七祖。禅宗北宗以 弘忍 的另一弟子 神秀 为六祖, 普寂 为七祖。参阅《景德传灯录·弘辩禅师》。
引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禪。”
唐 吕岩 《与潭州智度寺慧觉》诗:“请师开説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七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祖释义:⒈七代祖先。 ⒉佛教称传法相承的七代。华严宗以马鸣、龙树、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七祖。禅宗南宗以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神会为七祖。禅宗北宗以弘忍的另一弟子神秀为六祖,普寂为七祖。
- 2.
三国七祖释义:日本净土真宗开创者亲鸾圣人认为印度的龙树菩萨、天亲菩萨和中国的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以及日本的源信僧都、法然上人(亲鸾大师的老师)正确地传承了阿弥陀佛的本愿,故称“三国七祖”,又名“七高僧”。
- 3.
佛子释义:⒈菩萨的通称。《十住毗婆沙论·入初地品》:“诸佛子者,诸佛真实子诸菩萨是,是故菩萨名为佛子。”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石长和》:“道之两边棘刺,森然如鹰爪。见人甚众,羣足棘中,身体伤裂,地皆流血。见 长和 独行平道,俱叹息曰:‘佛子独行大道中。’”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此山非比别山阿,青黛染成千块玉,云霞粧就万堆螺。只除佛子神仙纔可到,怎许游人容易得攀摩?”⒉受佛戒者,佛门弟子。唐 钱起《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仍闻七祖后,佛子继调御。”宋 王安石《灵山寺》诗:“灵山 名谁自?波涛截孤峰。何年佛子
- 4.
兵解释义:旧称学道者死于兵刃为“兵解”,意谓借兵刃解脱得道。晋 葛洪《神仙传·郭璞》:“敦(王敦)诛 璞 ……殯后三日,南州市人见 璞 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敦 不信,开棺无尸,璞 得兵解之道。”唐 黄滔《祭先外舅》:“愚輒疑道家有形全、气全、兵解、木解,考斯事矣,或其义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日中尚未逃兵解,世上人犹信《葬书》!”清 龚自珍《二十三祖二十七祖同异》:“天台 据 师子 兵解法絶,各禀攸闻,闕数四人,非摈之也。”
- 5.
天宫尊者释义:七祖天宫尊者慧威。
- 6.
开説释义:⒈进言;陈述。《吕氏春秋·壅塞》:“今自以贤过於 尧 舜,彼且胡可以开説哉?”《新唐书·刘文静传》:“将发,恐 唐公 不从,文静 谋因 裴寂 开説,于是介 寂 以交王,遂得进议。”《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子敬 开説大计,正与吾见相同。”⒉引申为阐发解说。唐 吕岩《与潭州智度寺慧觉》诗:“请师开説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⒊开脱辩解。宋 苏轼《论行遣蔡确札子》:“今来非敢为 确 开説,但以此事所係国体至重,天下观望二圣所为,若行遣失当,所损不小。”清 任泰《质疑》:“述往事,可以 吕相 自言;陈今事,理合
- 7.
木榻穿释义:《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此 寧 志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裴松之 注引 晋 皇甫谧《高士传》:“管寧 常坐一木榻,积五十餘年,未尝箕股,其榻上当膝处皆穿。”后因以“木榻穿”形容高士不慕荣华,甘于淡泊生活。元 虞集《次韵伯庸尚书春暮游七祖真人庵兼简吴宗师》之四:“高情总付珠帘卷,危坐空餘木榻穿。”
- 8.
证品释义:谓修炼悟道而登神仙流品。前蜀 杜光庭 《宣胜军使王谠为亡男昭胤明真斋词》:“度南丹流火之庭,昇上境洞阳之府。参玄证品,悟道登真。” 前蜀 杜光庭 《皇后修三元大醮词》:“九玄七祖,证品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