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声 [qī shēng]
1. 中国古代七声音阶中的七个级,即宫、商、角、变徵(比角高半音)、徵、羽和变宫(比羽高半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中的1、2、3、4、5、6、7
英[the seven notes of China's ancient scale;]
七声 引证解释
⒈ 指五音及二变。古依十二律高下的次序,定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为七声。后世乐工多用简号,即合(近世作和)、四、乙、上、尺、工、凡。
引《魏书·乐志》:“声有七声,调有七调。”
《隋书·音乐志上》:“被以八音,施以七声,莫不和韵。”
国语词典
七声 [qī shēng]
⒈ 音乐的七声,我国分为宫、商、角、征、羽、及变徵、变宫;西洋则分为Do、Re、Mi、Fa、Sol、La、Si 。
七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声释义:中国古代七声音阶中的七个级,即宫、商、角、变徵(比角高半音)、徵、羽和变宫(比羽高半音),相当于现行简谱中的1、2、3、4、5、6、7。
- 2.
七调释义:古乐律高低音域,自黄钟至中吕,称七调。 《魏书·乐志》:“崔九龙 言於太常卿 祖莹 曰:‘声有七声,调有七调,以今七调,合之七律,起於黄钟,终於中吕。今古杂曲,随调举之,将五百曲。’”《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为宫以生七调,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调而大备。”后世宫、商、角、羽各有七调,称四声二十八调。参阅《宋史·乐志十七》。
- 3.
北曲释义:宋元以来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音乐上用七声音阶,以弦乐器伴奏。曲调雄壮朴实。
- 4.
变宫释义:古代七声音阶中的第七音级,比“宫”低半音。
- 5.
变征释义:我国古代七声声阶中的第四个音级。比征低半音。
- 6.
变徵释义:⒈传统音乐术语。古七声音阶(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的一个音级。以此为主调的歌曲,凄怆悲凉。⒉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战国策·燕策》
- 7.
工尺谱释义: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常用上、尺、工、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1、2、3、4、5、6、7;高八度各音加“亻”旁为标记,如 、 、 标为仩、伬、仜;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用合、四、一外,余均以最末一画带撇以示区别,如 、 、 标为 ;并以“、”“○”“·”等多种记号做板眼节奏符号。尺(chě)。
- 8.
调式释义:乐曲都是由若 干(通常为五或七个)基本的音所构成,它们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组成为音列,称为调式。调式中的第一 音处于核心地位,叫主音。如七声自然大调式的音列为1234567,主音为1;五声徵(zhǐ)调式的音列为 123,主音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