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算释义:⒈无数。 唐 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前年岭隅乡思发,躑躅成山开不算。”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一》:“不算,即无数之意。”《金瓶梅词话》第二三回:“西门庆 背地里与他衣服、首饰、香茶之类不算。”⒉不了结,不罢休。《金瓶梅词话》第二二回:“我若不把奴才淫妇脸打的胀猪也不算。”⒊算不上,称不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一:“瞅着吧,不给你一顿好揍,我也不算赶好车的 老孙 啦。”
- 2.
九秋释义:⒈指秋天。晋 张协《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南朝 宋 谢灵运《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唐 杜甫《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华罗庚《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⒉指九月深秋。唐 陆畅《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元 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清 何焯《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⒊九年。汉 张衡《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唐 刘禹锡《
- 3.
倔奇释义:生硬奇诡,与众不同。 多指诗文书画的风格而言。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四》:“其句虽拙,亦不失为倔奇也。”明 李东阳《日川会诸同年用韩昌黎园林穷胜事钟鼓乐清时二句分韵得时字因效韩体》诗:“佳儿胜冠带,字画解倔奇。”清 赵翼《老柳一株腹裂二丈许而枝叶特茂诗以张之》:“形骸欲朽气转雄,一段倔奇状可掬。”
- 4.
勤学释义:努力学习。《东观汉记·桓荣传》:“荣 少勤学,讲论不怠,治《欧阳尚书》。”《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蒯悟 ﹞依旧留在衙门中勤学。三年之后,学业已成。”清 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十四》:“《示儿》诗自言辛勤三十年,始有此屋,而备述屋宇之塏爽,妻受誥封,所往还无非卿大夫,以诱其勤学。”
- 5.
北垂释义:亦作“北陲”。北方边境地区。《汉书·匈奴传赞》:“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三国志·魏志·崔琰传》“鲁国 孔融”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九州春秋》:“﹝ 孔融 ﹞后徙 徐州,以 北海 相自还领 青州 刺史,治郡北陲。”元 王恽《燕城书事》诗:“都会盘盘控北垂,当年宫闕五云飞。”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昌黎 崛起北陲,易偶为奇,语重句奇,閎中肆外,其魄力之雄,直追 秦 汉。”
- 6.
噍杀释义:声音急促,不舒缓。《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孔颖达 疏:“噍杀,谓乐声噍蹙杀小。”《史记·乐书》作“焦衰”,张守节 正义:“其乐音噍戚、杀急,不舒缓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右司諫、直集贤院 韩琦 言:‘乐音之起,生於人心,是以喜怒哀乐之情感於物,则噍杀嘽缓之声随而应之,其器之然也。’”清 黄景仁《贾礼耕用昌黎石鼓歌韵赠诗和赠一首》:“词人久放《防露》作,音虽噍杀终难磨。”
- 7.
夸多鬭靡释义:唐 韩愈《送陈秀才彤序》:“读书以为学,纘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鬭靡也。”后以“夸多鬭靡”指读书或写文章以数量多、词藻华美相夸耀。《朱子语类》卷九五:“明道(程明道)以 上蔡(谢上蔡)记诵为玩物丧志,盖为其意不是理会道理,只是夸多鬭靡为能。”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韩昌黎、柳子厚 长篇联句,字难韵险,然夸多鬭靡。”清 汪琬《传是楼记》:“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鬭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 8.
奥涩释义:亦作“奥涩”。 深奥艰涩。宋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李淑 之文自高一代……末年尤奥澁,人读之至有不能晓者。”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十:“樊宗师 为文,奥涩不可读,亦自名家。”清 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其实《石鼓歌》等杰作,何尝有一语奥澁,而磊落豪横,自然挫笼万有。”郭沫若《蒲剑集·中苏文化之交流》:“﹝变文﹞起初大概是用以演变奥涩的佛经,即佛经的通俗化。”
- 9.
宏奬释义:大力奖掖。南朝 梁 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鸣鸟’蔑闻,《子衿》不作,宏奬之路,斯既然矣。犹其寂寞,应有良规。”《南史·梁纪上·武帝上》:“且闻中间立格,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岂所以宏奬风流,希向后进。”清 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昌黎 以主持风雅为己任,故调护气类,宏奬后进,往往不遗餘力。”清 吴敏树《与梅伯言书》:“毛君 下邑之俊才,为诗甚有古风。先生宏奬士类,并敢以闻。”
- 10.
宝龟释义:⒈古代用以占卜吉凶的龟。 《书·大诰》:“寧王 遗我大宝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初,臧昭伯 如 晋,臧会 窃其宝龟 僂句。”宋 苏轼《坤成节功德疏文》之四:“右伏以上帝储休,遗宝龟而降圣;羣方仰德,执瑞玉以来宾。”唐 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昌黎 韩宣英,好实蹈中之士也……是必能知风俗之良窳,采寮之善否,盍尝问焉?足为羣疑之宝龟也。”⒉引申指能决疑的人。
- 11.
宣圣释义:汉平帝 元始 元年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公。此后历代王朝皆尊 孔子 为圣人,诗文中多称为“宣圣”。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中:“绍兴 幸学,亦製赞曰:‘大哉 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影在 孔子 礼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随以风雷,惊骇 宣圣,非所以重道尊儒也。”清 赵翼《翰林苑有土地祠相传祀韩昌黎》诗:“抗疏几碎佛氏骨,从祀不惭 宣圣 廡。”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大理国 进奉使 李紫琮 等来朝,路过 鼎州,到学宫拜 宣圣 像,与诸生
- 12.
推命释义:推算命运,算命。 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下:“二公一日微服过 王生,令其推命。”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世传推命始於 李虚中,其法用年月日而不用时,盖据 昌黎 所作 虚中 墓志也。”参阅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历数》。
- 13.
摧陷廓清释义:形容彻底肃清。唐李汉《韩昌黎集序》:“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矣。” 摧陷:摧毁。廓清:肃清。
- 14.
摹勒释义:⒈依样描字刻石。《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元年》:“丙戌,御製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记》,令 京师 神霄宫 刻记於碑,以碑本赐天下,摹勒立石。”⒉亦作“摹泐”。描摹勾勒。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三:“貽永,祁公 之子。国初藏名书画,最多真蹟……而当时摹勒出待詔手,笔多凝滞。”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或谓 靖康 之变,二 王 书卷流落民间,后经蒐罗得之,遂以勒石。所得者,或係他手摹泐。”⒊模仿。宋 李觏《答黄著作书》:“今之学者,谁不为文,大抵摹勒 孟子,刼掠 昌黎。若为文之道,止此而已,则但诵得古文
- 15.
斥言释义:⒈谓直言指责过失。《后汉书·蔡邕传赞》:“邕 实慕静,心静辞綺。斥言 金商,南徂北徙。”李贤 注:“指斥而言,无隐讳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託讽。”⒉明言;指名而言。《左传·桓公六年》“周 人以讳事神”晋 杜预 注:“自父至高祖,皆不敢斥言。”唐 皇甫枚《飞烟传》:“其比邻,天水 赵氏 第也,亦衣缨之族,不能斥言。”《旧唐书·后妃传下·穆宗恭僖皇后王氏》:“稽诸前代,詔令所施,不斥言太后,以宫名为称。”清 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是犹隐约其词,而不忍斥言。
- 16.
昌黎释义:⒈唐 韩愈 世居 颍川,常据先世郡望自称 昌黎(今 河北省 昌黎县)人;宋 熙宁 七年诏封 昌黎伯,后世因尊称他为 昌黎先生。唐 韩愈《送陆歙州》诗序:“於是 昌黎 韩愈 道愿留者之心,而泄其思。”明 陈汝元《金莲记·构衅》:“绍 昌黎 之道脉,岂兴八代之衰!”清 周亮工《王王屋传》:“公著诗一卷、文二卷。诗清婉有志,文则力追 昌黎、柳州。”马其昶《<古文辞类纂标注>序》:“昌黎 论文,务去陈言。”⒉借指 韩 姓。宋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按,
- 17.
深求释义:⒈着意追求。汉 贾谊《新书·匈奴》:“夫关市者,固 匈奴 所犯滑而深求也。”明 方孝孺《赠王生序》:“供职之暇,輒袖古书从人讲説乎仁义道德之旨而深求之。”⒉谓过于求全责备。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 韩昌黎 ﹞《羑里操》一篇,末二句云:‘臣罪当诛,天王圣明。’深求圣人,转失之伪。”⒊深究责任。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北场口语之多》:“顺天 乡试,自戊子深求之后,辛卯则 冯临朐 为政,时负海内重望。”
- 18.
相得无间释义:彼此投合,没有隔阂。 清 赵翼《瓯北诗话·韩昌黎诗》:“葢 昌黎 本好爲奇崛矞皇,而 東野 盤空硬語,妥帖排奡,趣尚略同,才力又相等,一旦相遇,遂不覺膠之投漆,相得無間,宜其傾倒之至也。”
- 19.
碣石释义:⒈山名。在 河北省 昌黎县 北。碣石山 馀脉的柱状石亦称 碣石,该石自 汉 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书·禹贡》:“导 岍 及 岐 …… 太行、恒山,至于 碣石,入于海。”《汉书·武帝纪》:“行自 泰山,復东巡海上,至 碣石。”唐 韦应物《弹棋歌》:“岂如 昆明 与 碣石,一箭飞中隔远天。”明 王錂《春芜记·献赋》:“似迢遥乘槎海畔,把 碣石 相望。”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 挥鞭,东临 碣石 有遗篇。”⒉指墓碑。唐 司空图《偶诗》之三:“一掬 信陵 坟上土,便如碣石累千金。”
- 20.
稽较释义:计较,争论。宋 陈善《扪虱新话·韩文公与大颠论佛法》:“今世所传《韩退之别传》,乃一切掎摭《昌黎集》中文义长短以为问答,如市俚稽较然。”